茶山中心小学:非遗课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茶山中心小学:非遗课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2018年,茶山绸衣灯公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传统工艺美术品,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茶山中心小学的关注。学校积极响应《茶山镇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将茶山绸衣灯公纳入校园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机会。
茶山绸衣灯公:历史与工艺的完美融合
茶山绸衣灯公是茶山镇及周边乡镇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主要用于男孩出生后的第一个正月“开灯”仪式。据《民国·茶山乡志》记载:“茶山绸衣灯公尽由林家所造,林亦巨族,而灯酒之夕,祖祠反不陈列灯公,而偏悬莞城所制之纸灯。”这种工艺起源于南宋末年,以“开灯”为借口供百姓祭拜和悼念殉国的臣子。
茶山绸衣灯公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融合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技艺,包括塑、画、剪、簪、絮、粘等多种工艺。其故事题材通常取自古典小说、戏曲选段、历史事件等。例如,李翠薇制作的《四兄弟》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查开祥四位历史人物为主题,耗时45天完成,现已被东莞市博物馆收藏。
非遗课程进校园: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茶山中心小学将茶山绸衣灯公课程纳入校园文化体系,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通过与茶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合作,邀请非遗传承人李翠薇等专家进校授课,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例如,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品质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中,学校展示了多门融合非遗元素的课程。在劳动教育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了茶山绸衣灯公的制作技艺,还了解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参与: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茶山中心小学的非遗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据统计,自课程开设以来,已开展系列培训近400学时,培训学生约5000人次。学生通过参与课程,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一次校园开放日活动中,学生展示了茶山绸衣灯公的制作过程,并向参观者讲解其文化背景。一位学生表示:“通过学习茶山绸衣灯公,我不仅掌握了制作技艺,更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校园文化:非遗传承的沃土
茶山中心小学将非遗课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打造以新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学校还开设了楹联书法、诗词文化、民族音乐等特色课程,并组建了“茶菁民乐队”。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培养了品格,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茶山中心小学通过开设茶山绸衣灯公非遗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的创新模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路径,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