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楼:鲁迅在广州的文化印记
白云楼:鲁迅在广州的文化印记
1927年,鲁迅先生在广州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重要时光,而白云楼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这座建于1924年的西式建筑,不仅承载着鲁迅先生的文学记忆,更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白云楼:一座承载历史的建筑
白云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路,是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面朝东南,平面呈梯形。楼房建于1924年,原为邮政部门职工宿舍。建筑外观淡黄色,八角楼的圆顶设计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特色。一楼西侧墙体嵌有“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上书“白云楼鲁迅故居”,立匾时间为1985年8月27日。
鲁迅先生居住的是白云楼二楼西侧的三室一厅,这里“远望青山,前临小港,地甚清幽”,是适宜写作的好地方。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先生的房间窗户正对马路,会客厅在入门处,陈设简朴,内摆有竹椅。鲁迅先生的房间,窗户正对马路。
然而,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目前状况堪忧。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内部电线老化严重,大部分房间存在渗漏问题,墙体也有剥落和破损现象。虽然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白云楼至今仍未对外开放,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却无门而入。
鲁迅在白云楼:创作与抗争的岁月
1927年1月29日,鲁迅先生应中山大学之邀,离开厦门来到广州,担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3月29日,因不满国民党右派的倒行逆施,鲁迅愤然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迁居白云楼。
在白云楼的半年时间里,鲁迅先生创作了大量重要作品。他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谈“激烈”》《略谈香港》等30多篇富于战斗性的杂文、散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白云楼,鲁迅先生还与许广平、许寿裳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许寿裳回忆说:“晚餐后,鲁迅的方面每有来客络绎不绝,大抵至11时才散。客散以后,鲁迅才开始写作,有时至于彻夜通宵,我已经起床了,见他还在灯下伏案挥毫,《铸剑》等篇便是这样写成的。”
1927年9月27日,鲁迅先生偕许广平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但白云楼却不因这位伟人的匆匆离去而被人遗忘。1979年12月白云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楼不仅是鲁迅先生在广州的居所,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地标。它见证了鲁迅先生在逆境中的坚持与抗争,也承载了广州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白云楼的存在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文化,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