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从污染到清澈的生态蝶变
武汉东湖:从污染到清澈的生态蝶变
武汉东湖,这座被誉为“城市绿心”的大型城中湖,近年来在环保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环保措施,东湖不仅摆脱了曾经的污染困境,更成为了全国城中湖治理的典范。
从污染到清澈:东湖水质的华丽转身
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东湖水质一度跌至劣Ⅴ类,水生植被覆盖率降至5%左右。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武汉市痛定思痛,启动了大规模的环保治理工程。
截污治污:2015年底,随着黄家大湾排口的关闭,东湖彻底终结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的历史。2016年,武汉启动《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打破行政区界线,以流域水系为单位开展湖泊治理。截至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已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3900公里污水管网和74座污水提升泵站,基本实现东湖流域“污水进管网、雨水入湖塘”的目标。
水系连通:2011年,大东湖生态水网启动建设,楚河贯通通水,分离半个多世纪的东湖与沙湖重新相连。两湖连通,水体流动,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按照既定方案,东湖最终将与长江连通,由“死水”变“活水”。
湖底清淤:淤泥环保处理中心投运仅一年多,就累计处理来自东湖的淤泥160多万立方米。
生态修复:2018年底,东湖启动听涛景区8个湖边塘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清理水体垃圾、设置分区围隔、种植沉水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措施,重构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系统。目前已形成32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320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喜人变化
随着水质的提升,东湖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全区共有乔木树种285种、灌木224种、草本植物80种,脊椎动物27目75科299种,湿地水生植物由原来的不到100种增加到158种。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开始在东湖安家落户。2021年1月,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东湖风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喻家湖现身。东湖绿道不仅是人类专属,还有13条专门规划的生物通道,包括管状涵洞、箱形涵洞和步道,野兔、松鼠等可以自由穿行。在通道周边,专门栽种了小动物们爱吃的浆果等植物。
从“城市绿心”到“人民乐园”
环境的改善不仅让东湖成为动植物的乐园,更让它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休闲胜地。102公里的东湖绿道,将听涛、磨山、落雁、马鞍山森林公园等景点串珠成链,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东湖风景区近五年来已累计接待游客9000多万人。2022年中秋节假期,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每天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作为全国最长的城市核心区环湖绿道,东湖绿道把散落在东湖风景区四周的听涛、磨山、落雁、马鞍山森林公园如串珠般连为一体,治理和改善了湖岸周边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同时,绿道禁止社会机动车辆驶入,真正做到了还湖于民、还绿于民。
东湖绿道全程设置服务驿站24个,为游客提供导览、咨询、淋浴、更衣等免费服务,洗手间全部以3A级以上标准修建,并配有母婴室、医疗救护站、自助图书馆,餐饮、游憩等商业配套服务总营业面积7000平方米以上。绿道全线每800米会设置一名环卫人员,确保落地垃圾5分钟内拾起。
未来展望
东湖的治理之路仍在继续。目前,东湖四大景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工程正稳步开展,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听涛休闲、磨山赏花、落雁观鸟、吹笛游山,每个景区都在进行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工程,努力打造“人民乐园”。
大美东湖,正成为新时代的城市生态典范和美丽中国名片。东湖治理的成效,在赋予武汉这一国家中心城市崭新气质之外,也对各地探索人水和谐、城湖共生提供诸多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