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思政课堂“潮”起来!
数字技术让思政课堂“潮”起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征精神。”随着老师的话音落下,教室里不再是枯燥的课本和单调的讲解,而是出现了一个神奇的虚拟现实世界。学生们戴上VR眼镜,仿佛瞬间穿越回了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亲眼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鲜活,也让思政课变得前所未有的“潮”。
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中学思政课堂中上演。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思政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这场变革不仅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数字技术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在重庆云阳县栖霞镇栖霞小学,一个名为“小扣子”的AI互动空间正在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学习方式。通过AI技术,学生们可以与虚拟的历史人物对话,参与模拟的历史事件,甚至亲手“建造”数字博物馆。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让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变成了一场场精彩的探索之旅。
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精神谱系概论”选修课则更进一步。课程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VR教学产品,构建了“红色场馆我来学、红色场馆我来讲、红色场馆我来建”三位一体的VR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们不仅可以“走进”虚拟的革命纪念馆,还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和讲解红色场馆,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思政课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转变。在温州医科大学,一个名为“数字流动党史馆”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个项目巧妙地将VR技术与实体场馆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常规思政课堂+现实实物场景+虚拟数字场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历史,与革命先辈“面对面”交流,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而在一些中学,AI技术的应用则让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通过AI助教和智能学伴,教师可以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指导。大数据分析则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认知盲区,实现因材施教。
挑战与展望: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尽管数字化转型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难度,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还无法享受到数字化教学带来的便利。而即便是城市学校,也面临着教师如何快速适应新技术、如何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等现实问题。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数字教学工具和平台涌现,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数字技能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始终牢记,技术只是手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又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数字技术正在让思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更让我们在探索与体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与理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创新,我们的思政课一定会变得更加精彩纷呈,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