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背后,哈尔滨的气象秘密揭秘!
亚冬会背后,哈尔滨的气象秘密揭秘!
2025年2月7日至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功举办。作为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盛会,本届亚冬会不仅展现了亚洲冰雪运动的最高水平,更体现了中国在大型国际赛事组织方面的强大能力。其中,气象保障服务在赛事成功举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方位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保障
早在赛事筹备阶段,中国气象局就启动了全方位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早在2024年11月初,气象部门就多次对接亚冬会火炬传递指挥中心,派出气象工作人员进驻该中心运行保障组提供服务。赛事预报服务组提前到现场勘察,制定火炬传递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根据历史气象资料提供风险分析和服务建议,自2025年1月3日起,每日制作发布《火炬传递专项天气预报》。
亚冬会气象台加密与中央气象台专题会商,并于2月2日加密发布3期服务专报,提供6个传递点位逐小时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体感温度、降雪和积雪深度等要素预报。
为提升城市气象应急服务保障、重大活动的精细化综合气象监测能力,太极股份与哈尔滨市气象局携手建设“黑龙江省大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打造“预报预警+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链条,助力提升哈尔滨市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哈尔滨亚冬会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在“后亚冬”时代为大城市运行和防灾减灾提供精密的气象观测,这也是太极股份继北京冬奥会后再次为国际性冬季运动大赛服务。
本项目运用最新观测技术装备,形成了立体化、全覆盖的智慧气象监测体系,同时引进相关数值预报模型和算法,并实现本地化运行,形成空间分辨率100米、时间分辨率10分钟的精细网格预报产品,实现黑龙江全省1公里、哈尔滨主城区和亚布力赛区100米且逐10分钟滚动更新的气象要素预报,输出黑龙江省148个、哈尔滨地区78个站点的单点逐小时预报,新增分钟级多站对比系统模块,升级扩容数据环境。
不同项目对气象条件的严苛要求
冰雪运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极为严苛,不同项目有着不同的气象需求。以高山滑雪为例,风速是影响比赛的关键因素。在亚布力滑雪场,气象服务团队每天都会实时监测每分钟风速的变化情况,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在2月8日的比赛中,监测到山顶最大阵风为12.9米/秒,与预报结果几乎一致,为赛事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具体来看,越野滑雪要求气温高于零下20℃,且5分钟平均风速不得超过10米/秒;自由式空中技巧则要求比赛期间1分钟的平均风速低于3米/秒。如果风速过大,会影响运动员的空中姿态和动作完成度,甚至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此外,降雪也会改变赛道雪质,影响滑行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气象部门需要为每个比赛项目制定专门的预报策略,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
哈尔滨的气候优势
哈尔滨位于北纬44度至46度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且寒冷。从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哈尔滨平均气温通常低于10℃,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8.1℃(1970年1月4日)。根据气象部门对哈尔滨主城区和尚志市近30年(1991年至2020年)12月至次年2月的气温、降雪量和风速等气象资料,哈尔滨主城区平均气温为零下13.4℃,尚志市平均气温为零下15.1℃;哈尔滨主城区的平均降雪量为15.9毫米、尚志市为26.4毫米;哈尔滨主城区平均风速为2.4米/秒,尚志市为2.5米/秒,这些气象条件为举办室外冬季体育运动提供了理想的保障。
这样的气候条件,不仅确保了赛事期间有足够的降雪,也避免了温度过低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哈尔滨还拥有中国最大的亚布力滑雪场,其地理优势和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举办质量。
气象保障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气象保障服务在本届亚冬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它不仅确保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也为运动员提供了安全的比赛环境。通过精细化的气象监测和预报,赛事组织者能够及时调整比赛安排,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同时,气象部门还为观众提供了观赛适宜度预报,提升了观赛体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显现,未来冰雪赛事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保证赛事品质的同时应对气候挑战,成为业界亟须解决的问题。哈尔滨亚冬会的成功经验,为未来大型冰雪赛事的气象保障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通过不断优化气象监测和预报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冰雪赛事将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