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穿山甲保护经验获国际认可,周晋峰博士分享保护成果
中国穿山甲保护经验获国际认可,周晋峰博士分享保护成果
在2024年国际穿山甲保护冠军峰会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做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详细介绍了中国在穿山甲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此次演讲获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评价,主办方My Zalu Initiative更是基于演讲的广泛传播和热烈反响,再次邀请周博士做第二次专题报告。
中国穿山甲保护的有力措施
近年来,中国在穿山甲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提升保护级别:2020年6月,中国政府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实施最高级别保护。这意味着禁止猎捕、食用和商业性进出口穿山甲。
成立专门机构:2020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国内外穿山甲保护科研力量,开展野外监测、栖息地修复、收容救护、疾病防控等科学研究工作。
建立监测网络:目前,仅在广东一省就布局建设了4个野外科学研究台站和20个长期固定监测点,基本覆盖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区。
打击非法贸易:中国持续加大对破坏穿山甲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格监管人工繁育、交易、利用、运输、寄递、进出口活动。
保护成效显著
这些保护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野外种群恢复:监测数据显示,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正在恢复。在广东、江西、浙江、福建、海南等10个省份均发现中华穿山甲踪迹,其中多个省份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繁殖种群。
栖息地质量改善:在20余个自然保护区监测到中华穿山甲的影像,栖息地质量较高。全国范围内已有30个保护单元被列为中华穿山甲重要栖息地。
科研能力提升:通过建立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在穿山甲保护研究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野外监测、栖息地修复、收容救护等方面。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贡献
在全球范围内,穿山甲是受到非法贸易威胁最严重的哺乳类动物之一。自1994年起,所有种类的穿山甲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2016年更是提升至附录I,禁止一切国际贸易。
中国作为穿山甲的重要分布国,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彦指出,中国在穿山甲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个别境外非政府组织的不实“认定”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穿山甲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持续监测与研究:继续开展野外监测,掌握种群动态,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加强穿山甲重要栖息地的保护,推进栖息地修复工作。
国际合作:加强与穿山甲分布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跨国非法贸易。
公众教育:加大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消除对穿山甲制品的需求。
周晋峰博士在演讲中强调,穿山甲保护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中国愿意分享保护经验,与各国携手合作,为保护这一珍贵物种作出更大贡献。此次国际会议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穿山甲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全球穿山甲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