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锁边合龙”:中国荒漠化防治的里程碑
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锁边合龙”:中国荒漠化防治的里程碑
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更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被誉为“死亡之海”。这里风沙活动频繁,最高风速可达8级以上,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沙漠扩张不仅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为应对这一挑战,新疆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实施大规模防沙治沙工程。截至2023年底,已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将片片绿洲连点成线。然而,剩余的285公里空白区域,却集中在沙漠南部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成为最后的“硬骨头”。
2023年11月,新疆启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将补齐这285公里“缺口”作为重点任务。工程涉及喀什、和田、巴州多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采用多种科学治沙技术。
在治理过程中,中铁建发展集团承担了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35公里锁边固沙任务。项目负责人朱开封介绍:“与流沙赛跑,必须阻沙、固沙双管齐下。”他们通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宽林带三道防线构建起“固沙+阻沙”综合防治体系。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拍摄的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展示了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当地不仅注重生态修复,还积极探索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在红柳、梭梭树中间套种板蓝根、肉苁蓉等作物,既巩固了治沙成果,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锁边“合龙”顺利完成,将强化当地生态屏障功能,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性,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今后,新疆将进一步巩固提升锁边成效,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新疆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持续努力。据统计,新疆荒漠化土地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2平方公里,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新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代代人接续打赢防沙治沙持久战的艰辛历程。
放眼全国,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2024年,“三北”工程区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完成各项建设任务5700万亩。
“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同时,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
科技创新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国建立了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设备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缔约国,中国认真履行责任义务,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我国推动设立区域履约机制,先后举办亚洲防治荒漠化部长级会议、亚非防治荒漠化会议,促进区域履约合作和行动落到实处。积极倡导全球公众宣传,建议并促成缔约方大会决议,要求每年设定世界荒漠化和干旱全球主题,举办纪念活动。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工程的完成,不仅是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又一里程碑,更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