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点赞:卖花渔村的徽派盆景之美
华春莹点赞:卖花渔村的徽派盆景之美
2024年3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向全世界推介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中国村庄——卖花渔村。她写道:“安徽省歙县的卖花渔村呈现出一幅浪漫的景象,盛开的梅花将春日的风景描绘得生机勃勃,尽情欣赏春天的第一抹‘心动’色彩。”
卖花渔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镇,本名洪岭村,因地形似鱼且村民以种花、制作盆景为生而得名。这个始建于唐末的古村落,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誉为“徽派盆景发源地”。
卖花渔村地处歙县城东南7公里的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花卉和盆景植物的生长。村形如鱼,村头像鱼嘴、村腰如鱼肚、村脚似鱼尾,加之村人多姓洪,寓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便得了“卖花渔村”这个风雅的名字。
卖花渔村的风雅,不只在于村名,村里人所从事的营生,更是雅致。这里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村民世代以培植盆景花卉为生,种花历史已逾千年。相传,唐朝末年,为避战乱,宫廷花匠洪诚、洪诗兄弟迁居到了这里,顺带着也把唐朝宫廷的盆景栽培技艺带到了此处。后经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如今的徽派盆景。
在卖花渔村,徽派盆景产业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一份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村民们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用双手和智慧,将一片片绿叶、一朵朵花枝、一桩桩盆景变成一张张随存随取的“绿色存折”。家家户户的庭院、盆景园里大大小小的盆景疏密相宜、错落有致,一个个美丽庭院既是村民盆景展销平台,也是外来游客观光赏花的打卡点,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全村230余户,超过90%的家庭以盆景为业,苗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2023年产值超26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万余元,成为皖南远近闻名的生态富裕村。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村民们对徽派盆景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也是他们借助徽派盆景走向富裕生活的生动写照。
卖花渔村通过连续举办梅花艺术节、大户赴外参展等,名气越来越大,从“藏在深闺”走进大众视野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乡村旅游日益红火。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盆景作品,还可以近距离感受徽派盆景艺术的魅力,体验花农们的辛勤劳作。漫步村中,不时路遇肩挑车推着树桩的村民;随意走进一户庭院,总会看到在家中加工、制作盆景的乡村艺人;旅游观光、摄影采风、参观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
2008年,“卖花渔村盆景技艺”被国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是根本,通过“名师带徒”传承培育非遗人才,全村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12人,县级21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队伍86人,35岁以下盆景制作从业人员达60余人,涌现出一批年轻技艺大师和销售能手。2023年6月,村内电商大楼落成启用,全村在各电商平台共有直播账号40余个,盆景网络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近年来,卖花渔村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以“绿水青山”的底色做足“金山银山”的成色,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盆景产业,力求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如今,徽派盆景的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走出了一条“产业+庭院+兴旅+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让家家户户的“小盆景”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是“两山”理论转化的生动样板,更让卖花渔村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和美乡村”样板,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下一步,将以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徽派盆景小镇建设为契机,聚焦盆景种植、培育和成品展示,强化产业、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创建集中展示中国徽派盆景文化魅力和活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使得满院花香传千年。”展望一路繁花的未来,卖花渔村党支部书记洪锦毅满怀信心。
华春莹的点赞,不仅让卖花渔村的美景走向了世界,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千年古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盆景艺术,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