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候鸟生命线”:电网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道
国家电网“候鸟生命线”:电网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道
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一种创新的生态保护项目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输电线路与鸟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据统计,每年因鸟线冲突导致的电网跳闸事故数以千计,不仅影响电力供应安全,也对鸟类生存造成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就开始探索护线护鸟工作。2017年,国家电网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三江源地区启动了“候鸟生命线”项目,开启了电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创新思路:从驱赶到引导
传统的护线措施多以驱赶为主,如安装驱鸟器、防鸟刺等。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效果并不理想。鸟类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往往能很快克服驱赶装置的影响。而且,驱赶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鸟线冲突,反而可能对鸟类造成伤害。
“候鸟生命线”项目提出了一个创新思路:与其驱赶,不如引导。通过在输电杆塔上安装人工鸟巢,为鸟类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既能保护鸟类,又能减少电网故障。这一思路的核心是“生命鸟巢”项目。
“生命鸟巢”:鸟类的安居之所
“生命鸟巢”项目最早于2016年在青海玉树地区实施。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适合不同鸟类的巢穴,并在输电杆塔上安装。截至2024年,国网青海电力已在三江源地区安装人工鸟巢5000多个,成功引鸟筑巢2300余窝。
这些人工鸟巢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了鸟类的需求和电网安全。例如,鸟巢的位置选择在不影响线路运行的高度,材质选用耐腐蚀、不易变形的材料,尺寸则根据当地主要鸟类的体型进行调整。为了吸引鸟类入住,工作人员还会在巢内放置一些干草和树枝。
科技赋能:智能化监测与管理
为了更好地监测鸟类活动,项目团队还在一些重要区域安装了高清摄像头。例如,在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安装了12个摄像头;在嘉塘草原地区,安装了4个摄像头。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鸟类在“生命鸟巢”中的筑巢、繁殖、喂食等行为,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项目团队能够在线监测、采集和分析鸟类活动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优化保护方案。这种科技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护效果。
多方合作:构建生态保护共同体
“候鸟生命线”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合作。国家电网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各地林业部门、科研机构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项目团队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线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共观测到1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和1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了解鸟类活动规律,也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参考。
成效显著:电网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赢
“生命鸟巢”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青海玉树地区,项目实施后,当地鸟类在输电杆塔危险区域停留的现象明显减少,供电公司因鸟类活动引起的10千伏线路跳闸率下降了近30%。
在山东东营,针对东方白鹳的保护措施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安装人工鸟巢和优化线路设计,电网因鸟类活动引发的停电次数大幅下降。同时,东方白鹳的繁殖成功率也有所提高,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未来展望:从试点到推广
“候鸟生命线”项目已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模式。目前,该项目已在甘肃、陕西、青海、四川、宁夏、新疆、内蒙古和西藏8省区推广实施。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更多地区的电网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解决了电网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关系,通过科技创新和多方合作,完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