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急急如律令”:从汉代公文到道教咒语的神秘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急急如律令”:从汉代公文到道教咒语的神秘之旅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A5%E6%80%A5%E5%A6%82%E5%BE%8B%E4%BB%A4/934534
2.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1260de10dd045fc91d31396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H63PNJR0552QJB7.html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98OOMSQ0536RKAU.html
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336385249814094
6.
https://c.m.163.com/news/a/G98OOMSQ0536RKAU.html
7.
http://old.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618
8.
http://www.yizuren.com/yistudy/yxyjjx/20285.html
9.
https://www.sxlib.org.cn/dfzy/sxfjwhzybk/sxhcfjztysywh/yjwx_5241/201701/t20170122_622763.html
10.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5/02-12/10367729.shtml
1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108/20/66884954_871945125.shtml

“急急如律令”,这句看似简单的咒语,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最早出现在汉代公文中,表示紧急执行的命令。随着道教的兴起,这句咒语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意义,成为道教符咒中最常用的语句之一。

01

从公文到咒语:历史渊源揭秘

“急急如律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汉代的诏书和檄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如律令”的字样,表示必须按照法律命令严格执行。例如,《史记·三王世家》中就有“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的记载。

到了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将这种官方文书的格式引入道教,使其成为符咒中的固定用语。南宋学者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02

道教中的神秘力量

在道教中,“急急如律令”被赋予了驱使鬼神的神秘力量。它通常出现在符咒的结尾,用来命令鬼神迅速执行指令。例如,在《太上洞渊神咒经》中,就有“急急如律令”的咒语,用于驱赶凶鬼。

道教认为,这句咒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必须像执行法律命令一样迅速;另一种则与雷部神灵有关。清代学者顾张思在《土风录》中记载:“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这种说法认为,“律令”是一位能快速行走的雷部小鬼,道士们希望借助他的速度使法术迅速生效。

03

文化传承与演变

“急急如律令”不仅在道教仪式中广泛应用,还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唐代诗人寒山子在《诗三百三首》中写道:“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这是目前已知最早将“急急如律令”写入诗歌的例子。

在医学领域,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多次出现“急急如律令”的咒语。例如,《千金要方·温疟第十五》中的治疟符:“疟小儿父字石拔,母字石锤,某甲(着患疟人姓名,)患疟人窃读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疟鬼小儿骂灶君作黑面奴,若当不信,看文书急急如律令。”

到了明清时期,这句咒语更是频繁出现在小说中。《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中,都有道士使用“急急如律令”的场景描写。

04

现代文化中的影响

在当代,随着玄幻小说和影视剧的流行,“急急如律令”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在《一人之下》《陈情令》等热门作品中,这句咒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年轻一代了解道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急急如律令”在现代文化中被广泛使用,但其核心意义始终未变——它代表着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

从汉代公文到道教咒语,再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台词,“急急如律令”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