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微信小程序助力正念冥想,49天显著缓解焦虑抑郁
北大研究:微信小程序助力正念冥想,49天显著缓解焦虑抑郁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49天的正念冥想训练,可以显著加快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症状缓解。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在心理治疗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治疗与身心医学》上,为心理健康治疗提供了新的高效解决方案。
研究背景与方法
焦虑和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也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临床心理学领域面向焦虑抑郁障碍的心理疗法基本来自西方国家,且以个体咨询或治疗为主,干预效率相对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刘兴华团队自2019年开始聚焦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正念疗法研究与实践。
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北京天坛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佛山第三人民医院四家医疗机构合作,从2021年10月到2024年1月,共招募302名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参与临床研究。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仅接受常规治疗组(TAU)或接受线上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数字程序联合常规治疗组(iMIED+TAU)。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49天的iMIED干预结束后,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iMIED+TAU联合治疗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和自我报告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此外,联合治疗组在正念水平提高、躯体症状减轻、压力缓解、睡眠质量改善以及内心平和提升等方面也表现出更显著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iMIED干预结束三个月后的追踪期测评发现,在医生评估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改善,自我评估的焦虑症状和睡眠质量改善方面,两组之间不再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iMIED辅助常规治疗能显著加快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缓解速度。
正念冥想:古老智慧的现代应用
正念冥想源自佛教,是一种培养觉察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它通过引导个体关注当下,接纳而不评判当前的体验,从而达到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的效果。近年来,正念冥想已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心理治疗领域,特别是在癌症和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刘兴华团队基于正念减压疗法及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跨诊断心理病理菱形模型及相应的核心干预策略,发展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疗法——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MIED)。
创新与优势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相比,iMIED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数字化交付: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练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 高效率:采用团体干预方式,一次可容纳50人,显著提高了干预效率。
- 低成本:几乎不依赖专业人员,降低了治疗成本。
- 碎片化学习:用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完成学习和练习。
应用前景
目前,iMIED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刘兴华团队为国家射击射箭队提供正念训练心理服务,助力运动员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夺金。此外,该疗法还有望推广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干预中。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公开表示,冥想的习惯彻底改变了他。在疫情背景下,刘兴华团队的iMIED课程已为3万多人提供了帮助,不少学员报告在焦虑、抑郁、压力、睡眠质量、身体症状上得到显著改善。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心理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手段有望以更便捷、高效的方式惠及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