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1/07/90557_1133690012.shtml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义。从《易经》到《易传》,再到历代学者的阐释,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系。本文将从历史回顾和意义分析两个维度,探讨《周易》哲学中的生命智慧。

摘要:以《易经》为基础,经过《易传》的发挥,形成了深厚的《周易》哲学。《庄子》云"易以道阴阳",阴阳不同于物理主义的正负,有其具体内涵,包含生命的信息。汉儒郑玄的"三易"之说,宋熹的交易说都深化了阴阳的生命意义。王弼易学的本末说和程联易学的体用论,也都以生命的生长与成就为其理论底色。现代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说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揭示了生命本体和生命情感的问题。

通过意义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周易》哲学中世界就是一个生生创造的过程,六十因卦是一个生命的网络。生命的存在问题和生命的价值问题,在生生不息的世界里是统一的。这涉及到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问题,亦即天人关系问题,这便是《周易》哲学暨中国哲学的原点。《周易》三才之道所透显的生命,生态哲学,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周易;生命哲学;阴阳;生生;天人关系

《周易》包括两部分内容,《易经》和《易传》,《易经》是原始经典,《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易传》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易经》有没有哲学思想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易经》虽然是"卜筮之书",却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我所说的《周易》哲学,就是以《易经》为基础的、经过《易传》发挥的哲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哲学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形成的过程。

我现在从"何为易"这个问题开始,谈谈《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一个方面是做一些简单的历史回顾;另一个方面是做一个简单的意义分析。就第一个方面而言,似乎存在一个外在性的问题,所谓的外在性不仅是从《周易》系统的外部去解释周易,而且有一个语言和概念框架的问题。因为每一个解释《周易》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这里就存在一个对《周易》的评价问题,其中,语言的转换和概念的分析。尽管如此,从中透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是明显的、是重大的。因为中国哲学有一贯之处,而《周易》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做一个历史回顾是必要的。

那么,最早从《周易》系统外边对《周易》做客观解释的应该是庄子,《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是一个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解释,虽然没有提出阴阳是什么,但是在《周易》哲学的系统里面阴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阴阳是《周易》的基本概念和符号,《周易》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应该从阴阳开始,所以"易以道阴阳"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基本内容。阴阳是有具体内涵的,不是一个形式的概念;它是有生命信息的,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符号,这就是阴阳不同于一般所谓正负,与物理主义的解释不同。

之后对《周易》做出重要解释的人是汉儒郑玄,郑玄继承《易纬》的思想提出易有'三易”之说,三易就是:变易、简易、不易。这个解释长期以来具有经典性,被许多易学学者所认同。被认为是对《周易》的最权威性的解释。历代易学家包括近现代学者都用“三易”之说来解释《周易》。但是“三易”之说从其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具有汉代学术的机械论的特点,尽管如此,其中也包含着生命的意义。其中的变易不仅是一个机械的物理的变化,而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即有生命的生成、发展、变化。

《周易》的生命意义这一点,后来朱熹讲得就更清楚了。朱熹在汉儒的三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第四种解释,就是交易。交易就是阴阳互相交汇、交合,产生万物。这就和生命的关系非常密切了。《周易》里讲"天地烟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为什么讲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呢?这里所说的男女是个普遍性的观念,代表生命两性关系,也就是阴阳关系。以男女来代表阴阳,说明阴阳交合是一种生命现象。朱熹的交易之说不仅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汇,产生万物,而且把生命的意义深化了。

除此之外,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对《周易》作出了新的解释。王弼的《周易注》提出了一个本末说:"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这个不用之一就是本,它虽然不用,却是一切用之所由。王弼的本末说有两重意义,一个是本末的本,一个是本体的本。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本末是一个生成的问题,即生命生长的问题,犹如树干和树枝、枝叶,王弼用母子来比喻说明它们的关系。本体的本则有本体论的性质,本体论不是生成论,而是构成论。但是王弼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他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问。即本末与本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生成论与构成论的关系问题。生成论显然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本体论具有另外的性质。关于王弼的这种解释到现在为止还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是本体论的思想,有人认为不是本体论的思想。

其后程颐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剖开了,他在《程氏易传》里讲了八个字'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完全变成了一个体用问题。体用与西方的本体论很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体用是本体与作用、功能的关系问题,本体论是本质和现象的问题,现象是表现本质的,但是本质存在于现象背后,体用一元之说,则表明本体和作用、功能是不可分的。不过程颐也留下了一个问题,他在理气、心性问题上,认为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不离形而下,理不离气;但是理和气似乎是两个东西;他又认为心是生长,性是种子。种子不等于生长,也就是说性是形而上者,心是形而下者,心不等于性,这就陷入了二元论的倾向,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解决。

到了近现代以后,熊十力先生进一步对《周易》做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体用不二"。熊先生还用到了实体概念,本体即是实体,这个解释是具有近代特点的,具有西方哲学的特点。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熊十力先生的易学是一种本体论,他所说的实体就是本体。这正是西方哲学的说法。其实大不然,他提出的体用不二的观点,是说本体就是作用,作用就是本体,犹如大海和波浪,大海就是波浪,波浪就是大海。离了波浪无所谓大海,这就是说,实体即本体就是功能,所以他把实体的观念功能化了,实际上消减了实体论。这就具有功能主义和过程哲学的特点。在这里面包含着生命的问题。体是生命本体,用是大化流行,亦即生命流行,生命本体通过大化流行体现出来,没有大化流行就无所谓生命本体。所以,熊十力先生所说的实体即本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

另外一位现代重要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周易》解释成宇宙代数学,《周易》是一个模型,是一个框架,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代入到这个模型或框架。它具有理性法则,所以它具有理性主义特点。可是在冯先生的哲学中,宇宙就是大全、太极,不可言说,不可分析。这里又有生命情感的问题,这可以用他的境界说来说明,冯先生很重视人生境界,他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认为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又叫同天境界,天就是太极,大全,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理性概念的问题,其中有生命情感的问题。冯先生以仁为儒家哲学的最高境界,而仁就是"真情实感",情感问题是真正的生命问题。这就显出中国哲学的特征而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是一种生命主义。

从意义的分析这个方面来看,《周易》哲学的内容非常深刻、丰富,它具有生命哲学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这种分析具有直接性、内在性。即从《周易》本身进入问题,它是一种自我阐释,那就是《易传》对《易经》的解释。《易传·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把生和易直接联系起来,用生生来说明易的意义,是对何为易的最明确不过的解释,这个解释具有经典性,但是我们过去经常忽视了这一点。

生的观念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观念,这一点在《周易》哲学中有明显的表现,说明《周易》哲学代表中国哲学的精神,构成中国哲学的主干。那么,什么是"生生之谓易"呢?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缺憾,但是,现在慢慢有人重视生的问题了。当代有一位学者提出"生生美学",他对"生生"有一个解释,认为第一个生字是动词,第二个生字是名词,生生合起来就是跨越生命,不仅有生命,而且跨越生命,进入美的境界,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

但我觉得《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原意是一个不断生成、创生的意思,也就是生命创造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就是说,只能解释为不断的生命创造,也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穷"的意思。这就是《周易》的意义所在,说明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过程,不是一个机械的物理世界。

生的哲学不仅是一个生命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生命价值的问题,它是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统一。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周易》在提出"生生之谓易"的同时,又提出"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上》),这就把'生生"和"天德"联系起来了。而"天德"是一个价值范畴,"生生"是生命创造,而"天德'是最高价值,"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说明生命创造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创造,不单纯是一个生命创造的问题,而且具有明显的价值意味。天既是生命之源又是价值之源,生命创造和价值创造合一了,这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贡献。

乾卦有"元亨利贞"之说,"元亨利贞"被称为"四德",它从时间和空间方面来说明生命的意义,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生命不断地生成同时又获得了新的意义,人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天德赋予人以德性,所以人生是有价值的。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问题,这实际上回到了《周易》哲学的原始起点。我曾经提出来研究中国哲学要回到它的原点,原点就是《周易》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有学者向我提出来:"你说的那个原点是在哪儿?在你的头脑里还是一种客观存在?你有什么依据?怎么证明?"这个就难说了,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原点。我幸好发现了《周易》经典的依据,就是郭店楚简《语丛》中所讲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这个太精彩了,太重要了。"生生之谓易"也罢,"天地之大德曰生"也罢,都和天人之道有关系,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为什么天人关系就是原点呢?因为这涉及到人与宇宙自然界关系的根本问题,所谓的合一就是不能分离。这个不能分离,一方面,它是一个整体,是生命整体,有机整体;另外一方面,还有个主体性的问题。天是创造之源,人是实现之本,是实现的原则。《周易》里有"天地之心"的说法(原话是"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个"天地之心"是什么?后来的理学家程颢解释说,人就是天地之心。朱熹进一步地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所生之物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所以人心有仁。这样就把生和仁联系起来了。人不仅是天地之心,而且要为天地立心,所立之心就是仁。这样天人之间构成互为主体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生命哲学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易》哲学对后世哲学影响之大,特别是它的现代意义之大。

《周易》哲学是生的哲学,生的哲学即是生命哲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哲学道理,它的现代意义也在这里。

从《周易》的观点来看,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过程,由此构成一个生命整体或有机整体。从六十四卦的卦象可以明显看到,六十四卦是一个生命网络,其中乾坤二卦所代表的天地,即是生命创造之源,又是生命价值之源。其他各卦是生命整体的组成部分,其中许多卦辞,爻辞都和生命现象有密切关系。

在《周易》的生命网络中,人被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居于天地自然界的中心位置,《易传》有三材之道的说法:"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人在自然界之间,可谓是"顶天立地",也可以说是"继天立极”,用后儒张载、程颢、朱熹等人的说法,就是为"天地立心"。天地自然界并不是真有一个心,它只是生,也就是不断地生命创造,人为"天地立心"就是完成天地自然界的创造。这里有人的主体性作用,自然界是生命创造的主体,人则是完成生命创造的主体,由此构成互为主体的关系。"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仁义意味着人能创造社会文明,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仁义道德关系。

不仅如此,人还对自然界的万物负有历史使命,这就不只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问题,而且是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关系问题,这正是生态哲学所要求的。人对自然界万物的历史使命就是"裁成辅相",即理顺自然界的生态关系,辅助自然界完成生态系统,维护自然界的生命多样性。所谓万物"蕃庶"(晋卦卦辞有"康侯用锡马蕃庶"),是指万物生命处于生态的良性循环之中,即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悖"。万物作为天地自然界的产物具有自身的价值,人也是天地自然界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和万物的生命具有相同的价值,也可以说是平等的关系。

但人又是万物中最特殊、最优秀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人又高于万物。尽管人高于万物,但人又不是万物的征服者、惩罚者和破坏者,人对自然界万物负有道德义务和责任,是友好相处的关系。人应该对万物有所敬畏、尊重和爱护。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不只是认识与改造的关系。人是一个价值主体,而不仅仅是认识主体,这就和人类中心主义区分开了,这是《周易》哲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这也就是《周易》哲学最原初的出发点,即天人关系问题。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西哲学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天人相分说,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由此构成主客关系,《周易》所代表的中国哲学则是天人合一说。人与自然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除了认识与被认识这一层关系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价值关系,即和谐发展的关系。

《周易》哲学的天人合一说,虽属于前现代哲学,但是,它具有永久的价值,特别是对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政治的、军事的,甚至民族的、宗 教的种种关系,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人类生命受到威胁,以致出现需要共同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究竟如何生存,如何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面对的严重挑战。

《周易》的天人合一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即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减少或避免灾害的发生,使人类回到生命的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