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国家公园十大生物名片出炉!
南岭国家公园十大生物名片出炉!
在广东韶关举办的第五届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广东自然保护地探秘主会场活动中,首次发布了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十大生物名片,其中包括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鳄蜥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这些物种不仅是南岭生态系统的代表,也是重点保护对象。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辅助修复措施,广东省林业局正努力提高南岭地区生态廊道质量,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推动南岭山脉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力争早日获批设立南岭国家公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南岭国家公园:生态明珠,物种宝库
南岭国家公园(拟设)位于广东省北部,整合了包括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4处自然保护地,范围涉及韶关市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曲江区、武江区、乐昌市,清远市的英德市、阳山县、连州市等7个县(市、区)23个乡镇。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在地理位置上是被包含在南岭的范畴内的,因此,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代表性、物种多样性、地质地貌代表性、人文历史性方面都是南岭的一个缩影,更是国家的一个代表,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宝贵自然遗产。在逾19万平方千米的公园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92.48%,其中超过37%为原生植被。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地球,这里就是北回归线一带耀眼的常绿明珠,在世界范围内无可取代。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保存的完整植被对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水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这里保存的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十大生物名片:南岭生态的守护者
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十大生物名片包括: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鳄蜥、华南虎、莽山原矛头蝮、英德睑虎、南方红豆杉、华南五针松、广东含笑、丹霞梧桐。这些物种不仅是南岭生态系统的代表,也是重点保护对象。
旗舰物种:生态系统的指示灯
中华穿山甲: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是南岭国家公园的重要保护对象。近年来,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修复措施,穿山甲的栖息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
鳄蜥:被誉为“爬行动物中的活化石”,鳄蜥是南岭国家公园最具代表性的旗舰物种之一。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罗坑片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大的野生鳄蜥种群栖息地,拥有约770-887条鳄蜥,占全国总量的2/3左右。近年来,通过积极开展鳄蜥的科研监测和保护繁育等工作,鳄蜥的野生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并实现稳步增长。
黄腹角雉: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是南岭国家公园的重要保护对象。近年来,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修复措施,黄腹角雉的栖息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
其他特色物种: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除了上述旗舰物种,南岭国家公园还孕育着众多独特而珍贵的生物:
莽山原矛头蝮:这种剧毒蛇类仅分布于南岭地区,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
英德睑虎:作为南岭特有物种,英德睑虎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生态监测的重要对象。
南方红豆杉:这种古老的孑遗植物,是冰川时期的幸存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华南五针松:作为南岭地区的特有树种,华南五针松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含笑:这种芳香植物不仅是南岭的特有物种,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蜜源植物。
丹霞梧桐:作为丹霞地貌特有的植物,丹霞梧桐见证了南岭地区地质演变的历史。
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自南岭国家公园筹建以来,广东省林业局加强与相关单位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南岭山脉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推动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鳄蜥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进行了重点保护,通过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等措施提高生态廊道及其周边生境质量,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和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编目、建档工作,建立数字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更是为了守护地球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片生态明珠永远闪耀在祖国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