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校园欺凌背后的羞辱文化: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度剖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校园欺凌背后的羞辱文化: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度剖析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9994
2.
http://psy.china.com.cn/2024-04/25/content_42769914.htm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946827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1%A5%E6%84%9F%E6%96%87%E5%8C%96/8430823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A5%E6%84%9F%E6%96%87%E5%8C%96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0/23/16295112_1136240313.shtml
7.
https://m.jzcmfw.com/laws/8428508.html
8.
http://sqshuyang.jsjc.gov.cn/tslm/yg/202112/t20211217_1321875.shtml
9.
https://www.artforum.com.cn/slant/11918
10.
http://jres2023.xhby.net/index/202111/t20211101_7293569.shtml
11.
https://ime.ccnu.edu.cn/info/1023/3939.htm

2024年3月的一个夜晚,在湖南吉首市某中学的校园内,一名12岁的初一女生王惠遭到了多人的围殴。视频中,她被连续扇耳光、脚踹,甚至被迫下跪。围观者中有人不停地吆喝,有人还发出笑声,他们一边拍摄视频,一边威胁王惠不准哭。不久,王惠的脸被打得通红,一遍遍抹着脸上的眼泪,却没有吭声。

这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欺凌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53.5%的学生曾遭受过校园欺凌,而其中20.3%的学生要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才会向老师、校领导或家长报告,还有1.9%的学生从不报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羞辱文化在校园中的蔓延。

01

羞辱文化的前世今生

羞辱文化,又称耻感文化,是一种通过灌输羞耻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文化模式。在中国春秋时期,儒家和法家都对羞耻心有着深刻的论述。孔子强调“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孟子则指出“羞耻心对于人太重要了!那些玩弄机心,以取巧变诈的巧妙方法来欺人害人的人,羞耻心在他是用不上的。”

在日本,羞耻心更是深深植根于武士道精神和义理概念中。《武士道》一书中谈到,日本武士的羞耻心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进而在环境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潘乃德在《菊花与剑》中也指出,日本社会大抵是由羞耻心所推动。

02

校园欺凌:羞辱文化的现代演绎

校园欺凌是羞辱文化在现代学校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近三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至2.5%。

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会造成深远的心理创伤。在山东聊城,一名五年级学生因为体型较胖,被同学起外号“胖子”“猪”,并多次遭到殴打。在河南驻马店,一名小学生在遭受欺凌时,选择沉默的原因竟是害怕家长的责骂。

03

现代社会中的羞辱文化新变

现代社会的匿名性和城市化并未完全消除羞辱文化。研究表明,商业社会中,羞辱感依然作为一种情感约束存在。即使在美国这样的现代社会,南部和西部地区的人们仍然信奉荣誉准则,并运用羞耻/羞辱来进行情感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斌指出,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中,留守儿童比例比较高,主要原因是留守儿童弱势的地方是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人的陪伴支持。在物理空间上,与家长的连接较少,空间距离较大。在心理空间上,受到家人支持的资源较少,更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04

打破羞辱文化的恶性循环

面对校园欺凌这一顽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规定,加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处力度。

  2. 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需要更加耐心和专业。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之间的纠纷视为“开玩笑”,而应该及时介入,公正处理。

  3.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当孩子遭遇欺凌时,家长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一味责备。

  4. 培养健康校园文化: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校园氛围。

  5. 关注特殊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更多的渠道,让这些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打破羞辱文化的恶性循环,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