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以“爱与被爱”理念引领师德建设创新
北京十一学校:以“爱与被爱”理念引领师德建设创新
北京十一学校,这所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校,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从最初的军委子弟学校,到如今的教育改革先锋,十一学校始终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探索创新,打造了一套独特的师德建设体系。
“爱与被爱”的师德文化
“师德不是外在的要求,只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才能让教师散发出师德的光芒。”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的话道出了学校师德建设的核心理念。学校认为,师德的驱动力在于“被爱”,只有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心与爱护,才能自发地去爱集体和学生。
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每年的感恩节、谢师会上,学生们用真挚的话语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校友婚庆广场见证了无数学子的幸福时刻,永久校友卡则让毕业生与母校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活动和举措,让“爱与被爱”的文化氛围深深植根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创新机制激发教师潜能
在十一学校,师德建设不仅仅是口号和活动,更融入了学校的治理体系中。学校实行“分布式领导”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决策;双向选聘机制确保人岗匹配,让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薪酬、荣誉和福利体系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教师劳动的认可和尊重。
学校还特别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搭建各类分享平台,让教师们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思考;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我;支持教师参与课程研发,满足教育教学一线的需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为师德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十一学校,师德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提出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提供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策略。在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职业与生涯规划,帮助他们确立远大目标。同时,学校还通过重要典礼、节日活动、名家讲座、社团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成效与启示
经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十一学校的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们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通过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十一学校的师德建设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借鉴。它告诉我们,师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靠简单的培训和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校从理念到制度、从活动到日常的全方位设计,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四有”好老师,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