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推荐:湖北咸宁核电项目助力地方经济
国家能源局推荐:湖北咸宁核电项目助力地方经济
近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考察了正在规划中的湖北省咸宁核电项目现场。该项目被视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表示,一次性资源短缺省份急需发展核能来解决能源瓶颈问题。咸宁核电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随着我国产业加速发展,能源强度进入高峰阶段,咸宁核电项目将成为保障地方能源安全的关键一环。
项目概况
咸宁核电项目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是国家首个内陆核电项目,也是湖北省首个上报国家发改委的核电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一千亿元,规划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项目采用美国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具有系统简化、非能动安全、数字化仪控和模块化建造等特点。
经济效益
项目将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投资,仅一期工程投资就达289亿元,相当于2008年整个咸宁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0%。项目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包括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建成后,项目将提供稳定电力供应,缓解湖北省能源短缺问题,优化能源结构。
安全环保
项目在选址、设计和运营中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环保措施。选址考虑了人口密度、地质条件等因素,厂址周围公众受到的最大个人年有效剂量仅为1.62×10-5Sv,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年剂量约束值。项目采用更严格的安全标准,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浓度比滨海核电厂低一个量级(10倍)以上。同时,项目充分考虑了应急计划和人员疏散方案,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有效应对。
发展前景
国家能源局将咸宁核电项目列为国家AP1000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体现了国家对该项目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咸宁核电项目将为我国内陆核电发展积累宝贵经验。项目建成后,将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供应,助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
项目在环评和建设过程中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确保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咸宁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选址阶段) (简本)》对厂区规划、厂内安全设施、电厂施工建设和运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电厂事故的影响以及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可行性,均作出了详细说明和解释。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司长刘华之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强调,鉴于核电厂项目规模大,规划限制区域面积较大,且公众普遍专业知识有限,十分有必要专门就核电厂项目环评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环节,“作出更细化、更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