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蓝天救援队在河南水灾中的72小时:5000余名群众获救的背后
天津蓝天救援队在河南水灾中的72小时:5000余名群众获救的背后
2021年7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郑州、新乡等地相继告急。在灾区,一支来自天津的民间救援力量——天津蓝天救援队,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救援赞歌。
紧急集结:6名队员奔赴灾区
7月20日晚,天津蓝天救援队队长姜旭正在家中探望年迈的父母。突然,手机里不断弹出郑州特大暴雨的信息,被困在暴雨中的人们呼喊、求助的视频让他坐立不安。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蓝天救援队队长,姜旭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立即决定,天津蓝天救援队要出发了。
很快,姜旭在救援队微信群里发布了召集令。天津蓝天救援队的成员均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大家都有本职工作,但灾情就是命令,队员们纷纷响应。最终,具备涉水救援能力的5名志愿者被选中,他们分别是:机械师郭文俊、护士孟盼盼、电信工程师韩志强、游泳教练康亚雄和装甲兵出身的赵海山。加上队长姜旭,6名队员迅速集结完毕。
7月21日中午,两台车、6个人装载着两艘橡皮艇及配套设备出发了。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未知的险情。
淤泥中行进:每一步都要拔出腿
救援队首先赶往受灾严重的荥阳市。从天津驱车一路前往荥阳,进入河南境地,车辆渐多,道路开始出现拥堵,很多地方依然积水严重,绕行、堵车,驱车行进缓慢。
7月22日凌晨1点,天津蓝天救援队6名成员到达位于荥阳市周边的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暴雨突袭,周围积水严重,风景区变成了一片孤岛,救援队得知,风景区里有6个自然村,但人口不多,村民已经被转移到村卫生院安置,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有一位村民因房屋倒塌被砸,导致身体多处骨折,需要紧急运转至医院。
没有片刻休息,志愿者们到后便开始紧急救援,周边交通完全瘫痪,从风景区入口走进村子里只有一条土路,当时还在下雨,土路被大雨冲刷后变成了一片泥潭。“每走一步都会陷入淤泥中,淤泥深到小腿的位置,走一步就要把腿拔出来。”在漆黑的夜中,6个队员艰难前行,正常半个小时的路程,一行人整整走了5个小时,天亮了,队员们到达村卫生院。
50多岁的村民老李躺在卫生院的病床上,脸色苍白,他的胸骨、踝骨和手掌多处骨折,痛苦不堪,加上50多个小时几乎米水未进,老李已经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
一刻未休,队员们用担架抬着老李又步行5个小时穿过泥泞的小路,将老李送上了在门口接应的救护车上。
22日下午,得知附近一个村落的20多个村民被困在村中,已经断水断粮,救援队立即前往,用橡皮艇将村民全部转移。
22日,新乡告急,救助完荥阳的20多名受困群众后,志愿者们连夜前往新乡。
与生命赛跑:5000多人得救
从7月17日8时到23日7时,新乡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最大降雨量965.5毫米。截至23日15时,受灾人口128.8万余人。
新乡市牧野区为此次灾情最严重地区之一,卫河两岸大面积村庄、社区、农田、道路被洪水淹没,水深处达两米以上,距离卫河只有5公里远的牧野区王村镇下辖村庄大量房屋被洪水淹没,水深处一层建筑几乎没顶。
王村镇中马坊、西马坊和东马坊是三个接壤的村落,三个村落人口总计5000余人,村中房屋一层全部浸在水中,村落被淹没在汪洋的洪水中,村民们被困了两天两夜。
7月23日早,天津蓝天救援队到达三个村落的入口处,是第一个到达该受灾区域的救援队伍,“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大水漫延到树木的腰部,水面离路边路灯柱不到一米。”姜旭判断,村庄中水最深处超过3米以上。
橡皮艇是唯一的救援工具,2艘橡皮艇,每艘船一次能转运10个受灾群众,准备就绪,志愿者们乘坐橡皮艇驶进了汪洋的水域。
橡皮艇在摸索中前进,两边只能看见树梢,船下有未知的风险,大约行进了5分钟,村中二层小楼出现在面前,村民们在二楼阳台上守望,他们等来了救命的人。
老弱病残和儿童孕妇率先撤离,一个妇女怀抱着出生只有9天的孩子焦急万分;85岁的老人几天米水未进,已经非常虚弱;瘫痪在床的病人需要背到船上;运送坐轮椅的残疾人更增加了难度……
受困的村民们家中停水停电,只能躲在房屋二层,靠家中存留的食物坚持,近6旬的张阿姨低血糖,家中没有食物了,已经开始出现眩晕的症状,被志愿者送到岸边,张阿姨挣扎着道谢,“你们救了我的命!”
怀抱着9天婴儿的村民走到岸边的那一刻痛哭流涕,她一度担心无法得到救助,孩子会遭遇不测,“这个孩子是你们救回来的,谢谢!”
每个村民,每句谢声,是志愿者最温暖的动力。
后续的其他救援队先后赶来,当地政府也集结了最大的力量给受困群众运送物资,从7月23至7月24日,一场和生命赛跑的援救行动忙碌而紧张。
截至7月24日20:00左右,在天津蓝天等众多队伍的共同努力下,中马坊、西马坊和东马坊三个存在的人员疏散任务基本完成,5000多名村民安然无恙。
六张面孔:六个故事
在这支6人救援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绝活。
队长姜旭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严谨、担当的责任感。每次出发前,他都会收到母亲的微信:“你不仅是队长,责任重大,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要保护好同去的战友,一个不落的全部带回,凯旋而来!”
韩志强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在天津移动工作,有着电信工程师的严谨和天津人的幽默。每次参加抢险,他对家人报平安时都只有两个字“安全”。
孟盼盼是队伍中唯一的女生,也是一名护士。她负责后勤、联络、协调等任务,并随身带着血压计和简单的药品,为队员以及群众做应急身体检查。
郭文俊是队伍里的机械师,随身带着一套专业的维修工具,被队友称为“没有他修不好的机器”。
赵海山是一名装甲兵出身的队员,体力充沛,曾在一天内连续救援近200名灾民。
康亚雄从小练习游泳,在水中救援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私奉献:每天只睡三小时
救援期间,队员们平均每天只能休息3个小时,经常睡在车里,以泡面充饥。高强度的持续作业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但他们始终坚守在救援一线。
在灾区,他们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面对复杂的水域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他们凭借过硬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完成了多次救援任务。
天津蓝天救援队在河南水灾中的表现,不仅展现了民间救援力量的专业性和奉献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