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丨银行业年度十大关键词
盘点·2024丨银行业年度十大关键词
2024年即将收官,这一年对银行业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快速变化,银行业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调整和改革。本文将从息差保卫战、降本增效、组织架构改革等十大关键词,全面回顾银行业在2024年的不平凡历程。
2024年,行将终点。回望这一年,若需一词以形容之,似乎找不到比“不平凡”更贴切的词汇了。
于银行业而言,过往的经营模式可持续性不再。“跑马拉松”“长期主义”已成为银行家们常挂嘴边的比喻,意指在经济换挡期必须摒弃规模情结、速度情结,比拼行稳致远的定力和耐力。拉长视角来看,低利率时代必将催促银行业分化。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提升自身能力的阿尔法,依旧是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的必答题。
辞旧迎新之际,券商中国记者特以十条主线抬手速描,为银行业“不平凡”的一年立此存照。
即将收尾的2024年,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快速变化,利差缩窄、费率下降、客户风险偏好走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深刻困扰着银行业。风险环境复杂严峻,强监管态势延续,无疑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望2025年,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依旧是工作主线。未来,增量政策或密集出台,财政进入扩张周期,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银行能善用政策“强身健体”将成为突围的关键。
“保卫息差”
2024年,银行业再度打响“息差保卫战”。“降幅虽然有所收窄,压力还是很大”“稳息差是重点”……银行家们并不讳言,目标甚至更为现实——“尽量少降”“跑赢大市”频被提及。
这既体现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快速下行带来贷款重定价的显性压力,也包括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隐形压力。另一边,负债成本虽有所下降,但仍然相对刚性。
至今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法人口径)净息差已跌至1.53%的历史低点。A股上市银行前三季度累计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3.2%,“增产不增收”成为常态。
为弥补缺口,银行业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组合,搭配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的考核激励,确保利息净收入稳中向好。对负债成本的管理则是重中之重。
这一年,国有大行两次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至此,大行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和市场形势,两年内已六次主动调整存款挂牌利率,并带动中小银行跟进操作。
监管部门亦积极行动,不仅直指银行业“内卷”现象,也对各类高成本负债进行规范,“禁止‘手工补息’”“‘智能通知存款’退场”一度引起热议。
展望2025年,息差承压态势难改。9月份以来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势必对明年息差产生较大影响,“如何让下探的坡度放缓”仍考验每一位银行人。
降本增效
当营业收入增长乏力,“降本增效”“增收节支”成为一致选择,也是银行业共同努力的目标。
风险成本是银行最大的成本。除严防不良新增外,不少银行积极挖潜特殊资产,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及账销案存资产清收力度。多家银行还发布催收岗位相关招聘信息,备受市场关注。
运营成本的压降则体现为人力的优化配置、薪酬的合理分配,运营成本、日常开支的压降,更强调提高财务资源投入产出比。不只是“鲜花变盆栽”“瓶装水改桶装水”,还包括精简架构、透明采购、减少资源重复投入等举措。
从考核导向上,银行业更加强调提高网点产能和人均效能,从“以完成任务论英雄”向“以创造效益论英雄”转变。风险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逐渐成为银行业务拓展、客户选择的标尺。
这一年,银行业继续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实现低成本获客、智能化放贷、大数据风控,或通过科技手段替代降成本。个别银行则一改过往数年的风格,调降科技相关费用预算,更突出加强科技精细化管理。
有股份行高管亦公开表示,做成本管理绝对不会牺牲两个体验:其一是客户体验,不会为了降成本,让客户感受不好;其次是员工体验,“争取在不影响员工体感的同时实现成本的下降”。
“刀刃向内”
在愈发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刀刃向内”贯穿全年,多家银行着手推倒“部门墙”,掀起新一轮组织架构改革,覆盖零售、对公、风险、科技等各个板块。
其中,通过对原有部门进行整合,缩短决策链条、减少沟通节点、提升整体效率,成为不少银行共同的选择。
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平安银行。年初该行取消了实行十年的事业部制度,将原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成为战略客户部,并将总行部门数从43个减少至32个。
谈及此次变革,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称,“让指挥打仗的人在前线有更多决策权,有更多资源配置权”,结果是,“特别臃肿的总行基本消失了,非常团结、非常心疼分行、支持分行的总行出现了”。
另一改革方向则是精细化运营,主要是结合市场趋势设立新部门,强化“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地位。譬如,南京银行拟新设科创金融部,并将小企业金融部更名为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金融部)。
此外,银行业积极重构面向未来的科技架构。年内,兴业银行将零售平台部承担的远程经营、用户体验、平台建设等职能调整到数字运营部;浦发银行则新设数据管理部。
也需承认,调整无法一蹴而就,改革阵痛难以避免。“刀刃向内”后,每位参与者都需面对如何自我精进、平衡风险收益,以达成真正革新的挑战。
本文原文来自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