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临高台》中的黄鹄:古诗里的浪漫与哲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临高台》中的黄鹄:古诗里的浪漫与哲思

引用
百度
8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8%E9%AB%98%E5%8F%B0/8640
2.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8132405367388499.html
3.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5589766557442708.html
4.
https://www.sohu.com/a/410280916_557768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8%E9%AB%98%E5%8F%B0/3128523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BVM518U05418YI9.html
7.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9498dd506d22.aspx
8.
http://www.jyb.cn/rmtzgjsb/201905/t20190514_233977.html

“黄鹄高飞离哉翻”,这句出自两汉时期乐府诗《临高台》的诗句,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象美,千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临高台》作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不仅展现了古人的音乐才华,更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探寻其中的浪漫与哲思。

01

《临高台》:一首跨越千年的乐府诗

《临高台》最早见于汉代,是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据《乐府解题》记载,古辞内容为:“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这表明《临高台》最初可能是一首宫廷乐曲,用于歌颂帝王的长寿和国家的繁荣。

到了南朝齐时期,著名诗人谢朓创作了《临高台》,将这首乐府诗推向了新的高度。谢朓的版本以“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开篇,通过描绘游子登高望远的场景,展现了浓厚的思乡之情。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也成为了后世文人抒发离愁别绪的重要范本。

02

黄鹄:古诗中的浪漫意象

在《临高台》中,“黄鹄”是一个核心意象。黄鹄,即鸿鹄,是一种形似鹤的大型水鸟,颜色苍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黄鹄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03

神祇与瑞兽:黄鹄的神话色彩

早在楚辞《惜誓》中,黄鹄就被描绘为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神鸟:“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圆方。”这种能够飞跃山海、观睹宇宙的神力,使其成为神祇旨意的代表。汉代更是将黄鹄视为祥瑞的象征,《汉书·昭帝纪第七》记载:“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赐诸侯王、列侯、宗室金钱各有差。”黄鹄的出现被视为国家太平、君主圣明的吉兆。

04

才德之士的象征:黄鹄的人文内涵

除了神话色彩,黄鹄还被用来象征才德之士。在楚辞《卜居》中,诗人以“与黄鹄比翼”比喻追求高尚理想,以“与鸡鹜同啄”比喻随波逐流。这种对比鲜明的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正直无阿、超然于世的品格的追求。

05

忠贞与离别:黄鹄的情感寄托

黄鹄意象还承载着忠贞与离别的深情。陶婴的《黄鹄歌》以“悲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开篇,用黄鹄的孤独守望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意象在后世诗歌中不断延续,如《李陵录别二十首》中的“徘徊”意象,用外在踟蹰的动作表现内在忧伤难舍的情感。

06

《临高台》中的黄鹄: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在《临高台》中,黄鹄意象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诗中写道:“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这幅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诗人对长寿与繁荣的祝愿。黄鹄在清澈寒冷的水面上翻飞,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而“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的诗句,则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昌盛、君主长寿的美好祝愿。

07

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临高台》及其黄鹄意象,不仅在古代诗歌中熠熠生辉,其文化价值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黄鹄所象征的高远志向、忠贞品格和离愁别绪,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些诗句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感受自然之美,思考人生意义。

正如谢朓在《临高台》中所写:“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渴望回归的“故乡”。而《临高台》中的黄鹄,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纯真与浪漫。

《临高台》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象美,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黄鹄意象的丰富内涵,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当今时代,这些诗句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