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育实习总结:从课堂到班级的全方位实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育实习总结:从课堂到班级的全方位实践

引用
新浪网
12
来源
1.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90024ae30102zrt9.html
2.
https://m.ggq.com/study/8099.html
3.
https://www.xueshu.com/haowen/11560.html
4.
https://www.xueshu.com/haowen/83714.html
5.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index/5edca25c-18db-47c4-be21-718e306ac03f
6.
https://www.ypppt.com/tags/2468/
7.
https://www.51test.net/gongzuozongjie/jiaoyushixi/
8.
https://www.shixibaogao.com.cn/jiaoyu/article_166819.html
9.
https://ai.wps.cn/cms/pdxL91AS.html
10.
https://m.saikr.com/a/430142
11.
https://www.sdwcvc.edu.cn/jyxx/info/1154/2367.htm
12.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8/0818/12/43797258_779201262.shtml

为期18周的教育实习转瞬即逝,从初次踏入校园的忐忑到离别时学生手写的祝福卡片,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通过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和师德实践的全方位锻炼,我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蜕变,也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01

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实践

  1. 听课:博采众长,夯实基础

    • 累计旁听62节课,重点学习导师的对比教学法,如古诗文教学中情感表达的异同分析。通过观察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我逐渐掌握了课堂节奏的把控方法。
  2. 备课与授课:从预设到生成的跨越

    • 在备课阶段,我注重跨学科融合,将历史背景动画引入古诗文教学,将地理气候变迁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兴衰观相结合,提升课堂的深度和趣味性。
    • 在授课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原计划用传统名篇解析爱国精神,发现学生更关注“平凡人的奉献”,遂引入快递员、乡村教师等当代事例,课堂互动率提升35%。
  3. 反思:让教学成为双向成长

    • 实施“错题宝藏化”策略,将学生的默写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将“千载谁看”这一错误答案转化为汉字文化微课,解析“堪”字背后的责任意识。
    • 鼓励学生进行二次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写下“21世纪注脚”。例如,在《劝学》旁出现“短视频时代的专注力保卫战”等鲜活批注,体现了古今对话的教学理念。
02

班级管理:规则与温情的平衡艺术

  1. 日常管理:制度为骨,细节为脉

    • 制定分层预警机制,将行为规范分为“提醒-反思-整改”三级,配套“历史典故思过卡”,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自我纠偏。
    • 推行“情绪晴雨表”,每日收集学生匿名便签,及时了解学生情绪状态,据此设计晨会主题,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2. 班干部培养:让每个学生成为管理者

    • 建立“双轨制班委”体系,设置常规委员(负责纪律、卫生)和项目委员(负责活动策划、心理疏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针对内向学生设计“暗能力挑战”项目,如让寡言女生主导“校园文明标语设计大赛”,成功激发其潜能,其作品获德育处采纳。
  3. 德育渗透:让教育发生在细微处

    • 开展“古人朋友圈”创作活动,学生用文言文为李白、苏轼设计虚拟社交动态,在趣味中理解文人风骨。
    • 化解学生矛盾时,引用《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双方互换角色撰写《冲突日记》,培养同理心。
03

师德践行:以心育心,以德培德

  1. 个案关怀:从批评到共情的转变

    • 发现某生反复涂鸦课本,没有简单训斥,而是通过课后散步谈心,得知其父母离异后,联合心理教师设计“情绪树洞”信箱,助其逐步走出阴霾。
    •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小步子”辅导计划,通过设定可达成的小目标,逐步提升其学习信心。
  2. 家校共育:架设信任的桥梁

    • 创建“每周教育札记”,用照片和短评记录学生成长瞬间,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 开展“经典育儿智慧”线上沙龙,解读《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中的现代启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3. 终身学习:用专业赢得尊重

    • 为解答学生关于“网络流行语与语言演变”的追问,自学《社会语言学概论》,并将读书笔记分享给学生,激发其求知欲。
    •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04

不足与改进:照见成长空间

  1. 观察敏锐度待提升:未能及时察觉某生课堂走神源于视力下降,反思需加强非言语信号捕捉训练。
  2. 应急能力需锤炼:公开课突发多媒体故障时,未能灵活切换为板书思维导图共创,错失生成性教学契机。
  3. 评价维度较单一:初期过分关注作业正确率,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后将“进步轨迹图”纳入考核体系,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发展。
05

结语:教育是生命的彼此照亮

感谢指导教师张老师以“把教案写在学生眼睛里”的箴言点醒我,感谢高一(2)班的孩子们用一张张“老师语录”手账让我读懂“教学相长”的真谛。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秉持三心:

  • 赤子心:永葆对教育的热忱,如初登讲台般珍视每双求知的眼睛;
  • 草木心:向下扎根汲取理论养分,向上生长包容多元可能性;
  • 金石心: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淬炼更有韧性的教育智慧。

这段实习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教学技能,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彼此照亮。我将带着这份领悟,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