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松版《莱昂瑟与莱娜》:毕希纳的神性叙事
王延松版《莱昂瑟与莱娜》:毕希纳的神性叙事
2009年5月,辽宁大剧院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德国讽刺喜剧《莱昂瑟与莱娜》。这是德国剧作家毕希纳的代表作首次在中国公演,也是国家一级导演王延松的一次大胆尝试。他提出的“神性叙事”理念,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这部170多年前作品的永恒魅力,更为中国戏剧教育和演出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部没有故事的喜剧
《莱昂瑟与莱娜》讲述的是波波王国的一段荒诞姻缘:王子莱昂瑟与公主莱娜订婚后双双逃婚,却在逃亡途中意外相遇并最终结婚。剧情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反讽和象征。正如导演王延松所说,这部戏“不是我们习惯了的故事讲法”,它淡化了传统的情节叙事,转而聚焦于角色内心的复杂性。
“神性叙事”:从解构到重构
王延松的“神性叙事”理念,是对戏剧艺术的一次深刻探索。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层面,而是深入挖掘每个角色的灵魂深处。通过“玩偶”和“影子”等意象,他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和生存的困境。
在剧中,所有人物都被描绘成“玩偶”——他们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被他人和社会塑造的产物。这种设定打破了传统的角色塑造方式,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正如莱昂瑟所说:“我们的口袋里都装了些什么?都是些傀儡和玩具。”
创新的舞台呈现
为了更好地展现“神性叙事”的理念,王延松在舞台呈现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抽象的舞台设计和象征性的表演,创造出一个充满思辨意味的审美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演员阵容堪称独特。除了职业演员外,还有来自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的学生,以及附属艺校的京剧学员。这种混搭的阵容不仅体现了戏剧教育的成果,也为演出增添了层次感和多样性。
思辨的力量
《莱昂瑟与莱娜》的成功,证明了戏剧艺术的魅力不在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于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真谛。正如王延松所说:“戏剧的力量不断从形而下向形而上发力。”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戏剧艺术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思考:在这个充满“玩偶”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能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