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则天如何通过打击门阀巩固政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则天如何通过打击门阀巩固政权?

引用
知乎
9
来源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5665233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669AQBM0543GMO4.html
3.
https://www.sxlib.org.cn/dfzy/sxdwljgb/tddl/yjwx_5659/yjlz_5660/qlwhyjq/201704/t20170426_700418.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9%9A%B4%E9%9B%86%E5%9C%98
5.
https://mil.sina.cn/ls/2021-03-05/detail-ikftssaq1602841.d.html
6.
http://sppa.xjtu.edu.cn/info/1171/6935.htm
7.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index/c611b207-911a-4e27-a8dc-1da57258a248
8.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0960760/5.html?p2=116492
9.
https://edu.jschina.com.cn/jybb/202007/t20200703_6711929.shtml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门阀势力的打击。这一系列改革不仅巩固了她的政权,更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01

关陇集团的崛起与衰落

关陇集团是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重要统治阶层,主要由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士族组成。这个集团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当时为了防御柔然南侵,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多个军镇,其中武川镇、怀朔镇等最为重要。这些军镇的将士多为鲜卑贵族,后来又加入部分汉人豪强,逐渐形成了一个兼具军事和政治影响力的集团。

隋唐时期,关陇集团达到了鼎盛。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出身于这个集团,这使得关陇贵族在政治上拥有绝对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地位也引发了皇权与士族之间的矛盾。唐太宗时期虽然通过修订《氏族志》试图削弱士族势力,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士族在政治和社会上的特殊地位。

02

武则天的改革措施

武则天执政后,为了打破关陇集团的垄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科举制度改革

武则天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包括:

  1. 首创殿试: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首创殿试环节,使国家最高领导者参与到科举取士的考核过程中。她称帝之后,亲自在洛成殿策问进士,以文词作为选拔标准,而不偏重经学(儒家经典之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写到:殿试乃武则天开创。通过殿试,皇上当面与应举之人商讨对策而观其才识,武则天以此种方式选拔了不少政绩斐然的贤能志士。载初元年的殿试就发现一名人才,叫张说,虽然刚22岁,但武则天经过考察看出他是个人才,亲点他为第一。张说文武双全,出将入相,前后当了三任宰相,直到玄宗朝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2. 调整科目:武则天临朝称制后,采取一系列举措使“常举”制度化,坚持每年开科取士。特别是调整了取士科目,重点推行进士科,适当发展诸科,降低明经科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以考试文辞为主的进士科成为所有科目中最受重视的一科,考进士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以考文辞为主的进士科的繁荣,也是唐代诗歌、散文鼎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著名诗人王勃、陈子昂、王维、岑参等,都曾经是进士出身。通过调整取士科目,也扩大了取士规模。在贞观23年中,录取的进士共205人,但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据徐松《登科记考》录取进士达1100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

  3. 制举取士:制举是与常举(固定的每年举行一次的考试,所以又叫岁举)并存的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实施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由于制举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拟定,它的科目种类繁多而不统一。据统计,从公元688—701年的13年间,有11年举行了制举考试。制举考试名目繁多,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下笔万言科”、“博学宏词科”等。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是参加的博学宏辞科的考试,获得进士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上进士而走上仕途的。《唐摭言》记载:主考官见白居易姓名,便说:“长安大米价钱很贵,在这里居住很不容易,还想“白居”。但打开卷子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由得大加赞许:“有此佳句,白居也易。”

  4. 糊名暗考:为防止作弊,确保选拔质量,武则天还一度实行过糊名暗考。糊名就是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使评卷人看不到答题人的名字,这种制度我们今天依然沿用。为防止考官通过考生在试卷上作记号,辨认笔迹来作弊,就把考生试卷另誊写一份供考官评阅。这些做法进一步强化了考试的公正性,这种公正性的不断提高可以看成是科举制发展完备的一个重要特征。

  5. 首兴“武举”: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考试,到了清朝改为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了500次左右。相对于文科举,武举较为不受重视,武举出身的官员地位也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首兴武举,武举要考哪些内容呢?武则天时代,突厥与吐蕃经常入侵边境,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武则天决定打破旧的“将门必武家弟子”的“内举”制度,于公元702年,始设“武举”,以期唤起人们的尚武精神,网罗将帅型军事人才。武举考试的内容侧重于武艺,考试科目主要有骑射、马战、步射、举重等,兼及身材、言语等,选拔标准较为严格。考试合格者,才能进一步参加由武则天亲自策问的口试,然后决定是否被录用。武举及第者(凡合乎要求,审查合格被录取者叫及第),就取得做武官资格,可以在兵部参选授官。其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据统计:从唐代到清代,我国共产生284名武状元,653名文状元。

重修《姓氏录》

显庆四年(659),在武则天的主导下,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改称《姓氏录》。皇后的武姓位列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

《姓氏录》的等级划分以唐代的官品为衡量标准,五品官阶成为其中的分水岭。凡在其上者,不管为士族与否,均被纳入其中,共有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大批地方望族失去了士族的头衔,相当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与低等士人的界限。

任用酷吏

为了清除反对势力,武则天还任用了周兴、来俊臣等酷吏,通过严厉手段打击关陇贵族和其他反对派。虽然这些手段残酷,但确实有效地削弱了传统门阀势力,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03

改革成效与历史影响

武则天的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人才选拔更加公平:科举制度改革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使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据统计,武则天时期科举取士的平均数超过太宗时的一倍,进士增加50%-60%。

  2. 庶族势力崛起:通过科举和制科选拔,大量庶族地主进入政坛。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比例大幅增加,临朝称制以后不久,宰相几乎成了青一色的庶族。

  3. 政治格局改变:关陇集团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传统的士族门阀制度开始瓦解。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

  4. 制度创新影响深远:武则天开创的殿试、武举等制度被后世沿用,对整个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04

结语

武则天通过打击门阀势力、改革科举制度等措施,成功地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她不仅为自己巩固了政权,更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和文化繁荣开创了先河。虽然她的统治手段有时显得残酷,但她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如史学家郭沫若所评价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历史功绩将彪炳千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