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揭示:梦游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复旦大学研究揭示:梦游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高翔教授团队最近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梦游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项涉及2.6万名美国老年男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梦游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还可能暗藏风险。
梦游:一种值得关注的睡眠现象
梦游,也称为夜游症,是一种在睡眠中无意识行走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现象。它通常发生在深度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阶段,即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时段。梦游者在发作时往往表情呆板,对周围环境缺乏反应,事后也完全不记得自己在做什么。
梦游症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岁,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据统计,约15%的儿童偶尔会出现梦游,而频繁发生的比例为1%-6%。大多数梦游症会在青春期后自行消失,但也有部分病例会持续到成年。
梦游的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双重影响
研究表明,梦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梦游症中扮演重要角色。家系调查显示,有梦游史的家庭成员患病率较高,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是双卵双生子的6倍。此外,大脑皮质发育延迟也可能导致梦游,这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环境和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等都可能诱发梦游。例如,白天过度劳累或睡前服用安眠药物会加深睡眠深度,从而增加梦游的风险。家庭关系不和、学习压力大等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对儿童的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梦游与健康风险:高翔团队的重要发现
高翔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梦游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研究显示,梦游者比正常人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其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意外死亡的风险更是高达4-5倍。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梦游可能是神经系统出现病理性退行过程的重要标志。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关联可能源于睡眠中断导致的神经生物学控制功能受损,进而影响代谢和认知功能,最终增加死亡风险。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梦游症的认识,也提醒公众关注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问题。
如何预防和改善梦游
虽然梦游症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其发作。以下是一些科学的建议: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创造安全的睡眠环境:确保睡眠环境安静舒适,睡前关闭门窗,收好危险物品,防止梦游时发生意外。
减轻压力和焦虑: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体力消耗。
家庭关怀和支持:对于儿童梦游症,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如果梦游症状频繁且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结语
复旦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梦游背后隐藏的风险,也提醒我们关注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问题。良好的睡眠不仅是身体健康的基石,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我们可以有效控制梦游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