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非遗出海:第八届成都非遗节展现文化创新魅力
数字赋能非遗出海:第八届成都非遗节展现文化创新魅力
2023年10月12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盛大开幕。本届非遗节以“共享履约实践 深化文明互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地区)的900多个非遗项目、1800余名传统工艺传承人和3000余名中外嘉宾共同参与。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各国非遗保护成果,更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数字技术为非遗插上科技翅膀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遗插上了科技翅膀,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数字化手段,海内外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大量珍贵文物,感受故宫文化的魅力。昆曲《牡丹亭》的VR展出则让观众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在国际视野下,“数字非遗”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保护,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与理解。
创新理念注入非遗新活力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非遗的展示方式,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合作推出的“AI数字皮影”系列就是一个创新典范。通过AI技术重现济南皮影特有的涂色技法,成功为《西游记》中7个主要角色设计了受年轻人喜爱的造型,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在非遗文化数字化的浪潮中,创新理念推动了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例如,德国设计师克里斯与中国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伟学合作,将纸伞结构融入现代设计,打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这些创新设计在米兰设计周等国际展上大放异彩。
非遗产品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
随着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成功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的微型陶艺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展现了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在法国亚眠市举行的“地球村嘉年华”活动上,文创产品“非遗娃娃·绢舞飞天”一亮相就引起轰动。甘肃40余家非遗工坊的100多个品类、2000余件非遗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往全球,其中“鱼跃龙门”虎头帽销往德国,玉兔香包销往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
以非遗为媒,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更是一座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昆曲、评弹、苏绣等中国非遗吸引了众多当地观众前来体验。新加坡戏曲学院通过联合举办文化艺术交流、联合导演剧目等活动,让两国人民在戏曲声中相互理解,增进感情。
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项目,更是不同文明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更为中外学者提供了共同研究的平台。
展望未来:数字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当前的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背景下,“数字非遗”已经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云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高速迭代,不仅重新定义了非遗文化的保存模式,更为其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的部署,都为“数字非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理念的持续注入,非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