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芬回忆:唐山地震后的生死救援
曹红芬回忆:唐山地震后的生死救援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让唐山这座工业城市在23秒内化为废墟。24.2万多人遇难,16.4万多人重伤,7000多户家庭全家震亡,4200多名孩子成为孤儿。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向唐山集结。在石家庄地区医院(现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手术室担任护士长的曹红芬,就是其中一位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
7月28日早晨,21岁的曹红芬像往常一样来到医院上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立即准备医疗器械,马上出发!"电话那头传来上级的紧急指令,虽然没有说明具体任务,但语气的严肃让曹红芬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她迅速组织起第一批救援队伍,一行约10人,带着有限的医疗物资,登上救护车,火速赶往唐山。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救援。
下午3点多,医疗队抵达唐山。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震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呻吟的伤员,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血腥味。原本繁华的街道,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曾经高耸的建筑,如今已化作一堆堆瓦砾。更令人揪心的是,成千上万的伤员躺在废墟中,等待着救援。
顾不上震惊和悲伤,曹红芬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他们在唐山文化宫找到一块相对空旷的地方,迅速搭建起临时医疗点。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带来的两个帐篷根本不够用,他们只能就地搭建几个席棚。雨水不断渗漏,医疗设备简陋,消毒酒精也很快用完了。为了继续消毒,他们不得不使用行医战备的小锅进行高压消毒。骨折的病人太多,夹板不够用了,他们就从废墟里寻找木棍,简单加工后用来固定伤肢。
在这样的环境下,曹红芬和她的同事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和同事当时喝的第一口水是泥水,当时实在太渴了,还得保证救援工作的进行,我们顾不上那么多,看到路边流下来的泥水,就捧起来喝了两口。"曹红芬回忆道。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运送伤员的途中,遇到一名伤员情况危急,曹红芬毫不犹豫地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当时,飞机上的机组人员都赞叹我的行为。作为医护人员,我必须这样做。"她平静地说。
时任石家庄地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的王玉民回忆道:"上午9点,我们得知唐山发生了地震,地震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上级指示迅速组织医疗队赶往灾区。为了争取时间,第一批人员从地、市医疗单位中抽选。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更清楚,医疗队早走一分钟,危重病人的生命就可能被挽救。到上午11时20分,首批第一组便出发了,第二组下午3点出发。"
从接到任务到第四批医疗队派出,仅仅用了27个小时,就派出了600多名医务人员。医疗队之所以能够这样迅速地出发,是因为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抽调的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没有怨言,要求啥时走就能啥时走。同时,粮食、商业、运输等多个部门也不讲条件,只要有要求,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送医疗队去唐山时,市内的公交车都用上了。
"我们都是接到任务,直接从单位出发的。那时候,通讯条件不太好,家里人根本都不知道。"今年81岁的杜长义曾是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当年,正在参加集训的他接到救援任务后,来不及通知家人,直接从单位赶赴唐山。
回忆起唐山抗震救灾,作为当年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批医疗队成员的景进兴非常激动。"我们接到抗震救灾的通知后,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积极报名要求参加。"景进兴说,当天上午10点钟,一个由科室领导和医生骨干、技术尖子、党员干部组成的30多人的医疗队,火速赶往震区。
"1976年,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物资匮乏,救灾难度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景进兴说,当时,他们带去的两个帐篷根本不够用,后来,他们就地搭建了几个席棚,在席棚下面进行救援。"当时,下着雨,席棚也漏雨。消毒的酒精没有了,我们就用行医战备的小锅进行高压消毒。骨折的病人太多,夹板也不够用了,我们就从废墟里取材,找些木棍用来固定……当时的条件确实非常艰苦,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大家都积极想办法应对,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伤员人数众多,都需要进行治疗,到唐山的前三天,我都没有休息,心思都放在救治上,完全不知道疲倦。"景进兴说,前几天,他们忙着医治伤员,和他一起的很多医护人员也都没有休息。
时任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的陈建源也是参与唐山抗震救援的一名医护人员。"震灾让很多人心里几近崩溃,许多人都沉浸在丧失亲人的悲痛之中,幸存者轻生现象时有发生。"陈建源回忆说,7月30日上午,他们接到消息,有4名村民喝了毒药,其中3名昏迷不醒。他带领几名医生急忙赶赴现场,对中毒患者进行洗胃治疗,其中一名轻度中毒患者死活不肯接受治疗,他们就一边进行心理疏导,一边进行治疗。"当时,灾区停水停电,生活、居住环境极差,也没有现在的化验条件。我们给患者进行洗胃,完全靠的就是临床经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治疗,4名轻生患者终于转危为安。"陈建源说,抢救过程中,大家都在忙碌,根本顾不上吃饭。
刚抢救完中毒患者,陈建源又接到紧急出诊通知:强大的地震波把一个人从5楼抛了下来,树枝刺进他的一条腿,他怀孕6个月的妻子顺着楼梯从5楼滚到了1楼,出现大出血流产症状。幸好抢救及时,这对夫妇保住了性命。"一名5岁的小男孩急性脑炎,生命垂危……"就这样,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陈建源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由于水土不适应和高强度工作,陈建源也出现了拉肚子、发烧的症状,但他硬是撑着坚守在一线,直到自己负责的病人病情解除。
陈建源说,他们的故事只不过是石家庄乃至全国救援人员的缩影。40年了,伤痛无法被磨平,然而面对灾难时赴灾区救援人员所展现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永恒的传承。
40年前,那场旷世灾难带走了唐山24万人的生命,16万人重伤。大地震发生后,大批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干部群众在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赶赴唐山,与唐山人民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位于我市的多家医院也在第一时间组成医疗队赶赴灾区救援。近日,记者辗转联系到几名当年参与唐山救援的医护人员,倾听他们讲述那段难忘的经历。
受访医护人员:曹红芬 王玉民 景进兴 陈建源 杜长义
(本报记者 祁鹏娜 实习生 孙嘉扬/文)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曹红芬已经退休在家。但她时常会给家人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救援经历。"那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安危,只想着能多救一个人就多救一个。"她说,"每当看到那些被救活的伤员,听到他们亲人的感谢,所有的辛苦和危险都变得微不足道。"
唐山大地震,这场20世纪最惨烈的地震灾难之一,不仅考验了中国人民的意志,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的精神。曹红芬和她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永不言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