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疗队在玉树地震中的救援奇迹
华西医疗队在玉树地震中的救援奇迹
2010年4月14日清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4公里,震中烈度达9度。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147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迅速响应,组建了一支由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带队的医疗救援队,于地震当天下午3点火速赶往灾区。
经过40余小时、13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华西医疗救援队终于在4月16日清晨抵达玉树灾区。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的景象:倒塌的房屋、遍地的废墟,还有无数亟待救治的伤员。顾不上长途奔波的疲惫,队员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
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救援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玉树地处高原,氧气稀薄,昼夜温差极大,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0度。医疗队驻扎的地点恰好位于风口,每天下午2点到6点,漫天黄沙几乎让人无法看清1米外的物体。队员们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还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医疗队在灾区建立了临时工作基地,48小时内诊治了122名地震伤员,筛检出20名危重伤员。他们不仅救治伤员,还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收集第一手灾区心理资料。医疗队中的心理治疗专家对53名受灾群众进行了个别或小组访谈,其中包括警察、学生、老师、和尚、县州级干部以及援助医务工作者等,并对3个居民安置点的灾民进行了行为观察。
在救援过程中,华西医疗队展现了非凡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一位藏族老阿妈听说救援队员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动得双手合十,满含泪水连声道谢。在得知当地古吉寺地震灾民定居点有危重伤员急需筛查和转运救治时,华西医疗队不顾疲劳,迅速在当地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赶往现场,及时筛选出4名需要转运治疗的危重伤员。
更令人动容的是,医疗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4月16日晚11时许,几名兰州特警焦急地呼喊着寻找医生,他们的教导员因高原反应引发肺水肿和脑水肿,生命垂危。华西医疗救援队康焰队长当即决定带领ICU全体队员以及急救设备前往救治。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队员们在帐篷里搭建起临时ICU,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随后,华西医疗救援队又将病人安全转运至青海省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玉树灾区,华西医疗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3小时。队员们在零下10度的环境中坚持救援,甚至在帐篷里搭建临时ICU进行抢救。由于高原反应和昼夜温差大,队员们每天的有效睡眠时间平均只有3小时,许多人出现了高原反应,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穿着沉重的皮靴,忍着脚上的血泡和刺鼻的异味,始终坚守在救援一线。
4月19日,华西医疗队接到命令,需要撤回后方医院参与抢救地震灾区转运来的危重伤员。当队员们踏上返程的路途时,沿途的藏族群众自发前来送行,他们挥舞着哈达,眼中满含热泪,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医疗队的感激之情。
华西医疗队在玉树地震救援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的灾害救援提供了重要参考。他们在高原环境下建立临时ICU、开展紧急手术、进行心理干预等做法,为高原地震救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这些经验在2013年雅安地震等后续灾害救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灾区医疗救治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西医疗队在玉树地震中的救援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医疗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专业精神,将永远铭记在玉树人民的心中,成为抗震救灾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