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成吉思汗时代的政治家
耶律楚材:成吉思汗时代的政治家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纪中国杰出的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著称。他出身契丹贵族,受汉文化教育,出仕金朝、蒙古,被誉为元朝政治的设计师。在中国13世纪多民族交融的时代,他通过儒家治国理论,阴阳、易占、历法、技艺等知识,佛教善恶说等,改造中原民族、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北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为此后元朝大一统,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统治经验,推动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进程。
从金朝官员到蒙古帝国重臣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他是契丹人,契丹族为中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源自东胡,西汉时东胡被匈奴打败,其中一支定居鲜卑山,以此为号,形成鲜卑民族。三到四世纪,鲜卑有东西两部,其中东部鲜卑有宇文、段、慕容等部,与契丹祖先一起游牧,西晋初年慕容部击败宇文部,契丹从东部鲜卑联盟中分化出来,游牧于湟水流域。隋唐时期契丹得到发展,但在武则天时期被唐朝击败,依附于西北回鹘汗国。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时期崛起,建立政权,耶律阿保机是耶律楚材的直系祖先。
耶律楚材之父耶律履(1131—1191),字履道,精通佛教和诸子百家之学,尤著于《易经》,并钻研阴阳方技、历象推步之术,还精通契丹文字。他任职于金朝翰林院、礼部等,在担任蓟州刺史期间政绩显著,金章宗继位,累迁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省右丞等职,明昌二年去世。
耶律楚材出生时,其父耶律履已经六十岁,他次年就去世,耶律楚材在其生母杨氏养育下长大。耶律楚材的父亲曾经说过:“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父亲用《春秋左氏传》中的“虽楚有才,晋实用之”的典故,给儿子起名为“楚材”。杨氏多才多艺,曾“教授禁中”,就是说到金朝的宫廷教育宫中的女性。杨氏对于耶律楚材的教育也特别重视,在良好的教育下,耶律楚材十七岁的时候,已经“书无所不读,为文有作者气。”他后来除了契丹大、小字以外,又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为他以后的政治和学术生涯坚定了雄厚的基础。耶律楚材虽是生长在契丹家庭,他的启蒙老师——其母杨氏是金朝名士汉族杨昙之女,耶律楚材从幼年到青年时期受到了系统的契丹文字和汉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反映了金朝晚期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较高水平。
耶律楚材作为金朝官宦子弟,首先担任的是金朝尚书省吏员,后升任金朝开州同知。开州属于金朝的大名府路(河南濮阳),耶律楚材具体任职情况,史料记载不多,此时正是蒙金战争时期,成吉思汗1211年越过金界壕在野狐岭消灭金军的主力,1214年金朝皇室南迁,开州也于1213年陷于蒙古,耶律楚材在开州陷落之前来到燕京,被当时金朝燕京行尚书省长官任命为行省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中都陷落,留在中都的耶律楚材投降了大蒙古国政权,得到举荐,被征召到成吉思汗的大营。
成吉思汗时期的贡献与成就
1218年7月,耶律楚材来到成吉思汗的大营,成吉思汗信奉的萨满教属于多神教,重视占卜,而耶律楚材拥有丰富的易占、天文历法知识,赢得了成吉思汗尊重和信任。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成吉思汗称呼他为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1219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大军西行,一直攻下撒马尔罕(西辽称河中府),然后南下。从史料来看,耶律楚材留守在撒马尔罕,并没有继续随蒙古军南下。他描述撒马尔罕一带的景色,其中有:“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妓拨胡琴。”反映了他对民族交融的宽容态度。蒙古西征期间,中原全真道教首领丘处机到达撒马尔罕觐见成吉思汗,耶律楚材与他进行诗文唱和,交游甚欢。1226年蒙古东还,攻下西夏灵州,在灵州战场,很多将领抢夺金银财宝,耶律楚材则挑选了书籍和很多中药大黄。后来军中发生疾病,只有大黄可以治愈,耶律楚材救活了几万人。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身边,除了担任汉文书记协助大汗处理军政事务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星象占卜和执掌天文历算。他对天象的解释和对人事的预卜,深为笃信萨满教的成吉思汗所信服。耶律楚材身高八尺,伟岸魁梧,说话声音洪亮,长着一副漂亮的长胡须,被成吉思汗亲切地称呼为“美髯公”。大汗对汗位继承人窝阔台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咱家的,以后军国事务都要交给他去办理。”
在陪伴成吉思汗驻跸寻斯干城的岁月里,耶律楚材两次预报月食准确无误,但他发现沿用金朝《大明历》推算的预报时刻与实际月食时刻相差较大,意识到把中原历法用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是不合适的。于是他深入研究,融会阿拉伯天文历算知识,编制成《西征庚午元历》,首次提出地理经度“里差”的全新概念,在实践中解决了时差问题,成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要创见。后来著名学者苏天爵又据此提出“地方时”的概念,为元代天文历算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行“汉法”治国的具体措施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逝世。耶律楚材返回蒙古本土,带着编纂成吉思汗实录的使命,南下燕京“搜索经籍”。一年以后,筹备已久的可汗选举大会“忽里勒台”召开。耶律楚材精心拟定了大汗登基典礼,为确立蒙古朝廷礼仪之制奠基。
随后,仿照中原政治制度,蒙古政权正式设立“中书省”,耶律楚材担任“中书令”之职。他倡导文治,慎用武刑,解黔首之倒悬,救民众于涂炭,援百姓于水火,披肝沥胆,“救世行道”。因为耶律楚材的勤政善政,窝阔台汗对他特别满意,甚至宣布所有的政事都要先报给耶律楚材所在的中书省,耶律楚材成为元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时人宋子贞称誉他:“赞经纶于草昧之初,一制度于安宁之后,自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用能道济生灵,视千古为无愧者也。”
耶律楚材“锐意经济之学”,用“汉法”治国。他向窝阔台汗建议,重新颁布太祖时期的法令“大札撒”,奏上“便宜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颁行天下。又以中原百姓多因冒犯禁令而被拘捕或遭杀戮,他奏请要恤刑慎杀,议定推恩赦宥之制。
窝阔台汗亲信的近臣别迭等人提出汉人“无补于国”,要驱赶之收取其土地作为牧场。对此荒唐做法,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说:“如今要南征,正需要大量军需供给。若均定中原赋税之制,每年可得数以万计的钱帛粟米,足以供给军需,怎么能说于国无补呢?”于是他受命全面负责蒙古在华北地区的赋税征收,任用儒士文臣设立“十路征收课税所”。当征收的金银布帛堆积如山陈列于大汗面前时,窝阔台汗高兴地对耶律楚材说:“你在我身边没有离开,就能使国用充足,南国大臣有几个像你这样的!”赐酒予以表彰。他还整理户籍,“以民定户”;建立“五户丝”制,行课税之法;“布递传,明驿券”;理狱讼,别军民;整顿吏治,废除苛政等,为奠定蒙元典章制度,铸就规范,更为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融合做出了贡献。
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汗陈说“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的治国之道,以崇儒设科、兴文治国为理政之急。在其提议下,蒙古统治者两次敕修曲阜孔庙,在文化中心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整理挽救文献典籍,保护恢复中原文化。平阳作为当时出版印刷业中心,在此刊刻的《道藏》卷帙多达7800余卷,称为《玄都宝藏》。
耶律楚材笃信修礼者王、取民者安,以“孜孜进仁义”来濡化蒙古统治者。他找到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奏请袭封“衍圣公”号,拨予孔林、孔庙用地。并且收容太常礼乐生为朝廷所用,延请名儒梁陟等人整理翻译《九经》,为皇太子进讲。又引导组织大臣子孙,从师受业,学习圣人之道。还推动各地兴学立教,使盛极一时的“武功”政治收到“文治”之效,对儒学复兴和宋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古贵族接受儒家思想的状况也有所进步。所以,孔元措在《孔氏祖庭广记》中提到“使儒教复兴”者,耶律楚材名列首位。
政治斗争中的妥协与坚持
耶律楚材的改革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遭遇了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蒙古近臣别迭主张把北方汉人的耕地全部变成牧场,这种观点代表了部分蒙古贵族的看法,其实既不利于蒙古的发展,更不利于北方各民族和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耶律楚材反对这种做法,向窝阔台建议说,在中原地区均定地税、商税、盐酒铁冶等税,一年可以获得银五十万两、布帛八万匹、米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军用。窝阔台支持他的建议,于是耶律楚材在金朝故地设立十路课税所,建立起蒙古在中国北方的赋税制度。
蒙古实行幼子“守产”制度,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继承的遗产最多,势力最强,给窝阔台继位制造了困难。耶律楚材支持窝阔台的态度非常坚定,在窝阔台继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制定了继位的礼仪制度。他说服窝阔台的哥哥察合台带头参拜新大汗,给皇族臣僚起到表率作用,察合台夸奖耶律楚材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政治抱负未竟的遗憾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三十年,多有襄助之功。皇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渐被排挤。
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五月十四日(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愤而死,享年五十五岁。“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大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正如其同时代人曹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耶律楚材死后,乃马真后遵照其遗愿,将他的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恋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滨,与先于他去世的夫人合葬。耶律楚材的墓地在清代被列为皇家保护的古迹,清高宗乾隆皇帝还为他题写了碑文,以示尊崇。
耶律楚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历史人物。他出身契丹皇室,受汉文化教育,出仕金朝、蒙古,被誉为元朝政治的设计师。在中国13世纪多民族交融的时代,他通过儒家治国理论,阴阳、易占、历法、技艺等知识,佛教善恶说等,改造中原民族、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北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为此后元朝大一统,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统治经验,推动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进程。他的个体生命史,在某种程度上是多民族交融时代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