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国之重器闪耀航展,科技创新实力凸显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国之重器闪耀航展,科技创新实力凸显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携14家单位、90款高科技产品惊艳亮相,收获了7000架无人机意向订单和500万元意向采购金额。这一亮眼表现,不仅展现了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实力,更折射出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崛起之势。
“国之重器”引领科技创新
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实力,首先体现在其拥有的大科学装置上。继中国散裂中子源之后,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于2024年1月在松山湖科学城启动建设。这两个“国之重器”,为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全球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可以探测高铁车轮内部裂痕、分析汽车锂电池性能、研究芯片在万米高空失效的原因,还能对文物进行无损检测。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完成来自多个领域的1700项用户实验。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则是人类目前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尺度的科研利器,1阿秒仅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该设施将为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不仅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例,其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仅用3个月就研发出高功率密度快速响应可嵌入柔性加热膜,该产品在航展上引起广泛关注。
在企业层面,普度航空的PD-2900察打一体无人机、极限派的激光电子射击训练模拟器等“全球首创”“国内首发”产品,展现了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实力。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上持续领跑,更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例如,普度航空自2020年成立以来,每年研发投入超千万元,占销售额比重达30%,通过自研自产自销模式大幅降低产品售价。
低空经济产业链蓬勃发展
在低空经济领域,松山湖科学城已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涵盖上游科研成果转化、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中游航空器装备制造、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下游各种“低空+”场景应用等环节。据统计,东莞市泛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达528家,位居全省前列,仅次于深圳、广州。
松山湖科学城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例如,松山湖消防救援大队成立了广东首支无人机消防救援专业队“蓝翼”,与东莞华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五目镜头和小飞机用抛投器,用于快速平面建模和传递对讲机等任务。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权威认可。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4)》中,松山湖科学城排名全国第17位,雄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位。2024年,松山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121亿元,R&D投入强度是全国的5倍、全省的3.8倍。
松山湖科学城还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松山湖(香港)科创驿站等平台,加强与香港及国际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底,已组织开展60余场产学研对接活动,发布涵盖技术需求、技术供应、活动预告、活动总结等信息的产学研活动简报。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级科学城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正朝着高端产业集聚地、科技创新引领地、科技与产业人才向往地、绿美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示范地、深化改革先行地的目标大步迈进。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持续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从科技创新到人才培养,松山湖科学城正以“硬核”实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必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