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邓屋村:抗战时期的教育火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邓屋村:抗战时期的教育火种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647726
2.
https://www.sohu.com/a/366903019_775671
3.
https://m.sohu.com/a/398275779_120157024/?pvid=000115_3w_a
4.
https://m.sohu.com/a/548667398_121119375/?pvid=000115_3w_a
5.
https://webzdg.sun0769.com/web/news/content/255917?share=1
6.
http://www.dg.gov.cn/zwgk/zfxxgkml/qtz/ywgz/yhlhzt/content/mpost_3467663.html
7.
https://webzdg.sun0769.com/web/news/content/122920?share=1
8.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9/02/c9704621.html?enterColumnId=44147
9.
http://nyncj.dg.gov.cn/zixun/snkd/content/post_4287300.html

在广东韶关的坪石镇,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教育传奇。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中山大学从广州迁至粤北坪石。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一批莞籍教授坚守教育阵地,为国家培养人才,被尊称为“坪石先生”。其中,来自东莞桥头邓屋村的邓植仪和邓盛仪兄弟,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01

烽火中的教育坚守

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被迫西迁。经过云南澄江的短暂停留后,学校最终选择在粤北的坪石镇扎根。这里虽然远离战火,但条件异常艰苦。邓植仪和邓盛仪兄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他们的教育救国之路。

邓植仪,中国近代土壤学的先驱,早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土壤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校任教,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在坪石期间,他不仅坚持教学,还积极开展土壤调研,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农业领域的专家,为新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盛仪则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企业家。他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曾在欧洲考察公路桥梁建筑6年。回国后,他创办工厂,生产钢钉和钢窗,开启实业兴国之路。在坪石期间,他不仅参与中山大学的筹建和教学工作,还利用自己的工厂为学校提供物资支持,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02

爱国情怀薪火相传

邓植仪和邓盛仪兄弟的事迹,只是“坪石先生”群体的一个缩影。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数百位教授和学者在坪石坚持教学和科研,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传承“坪石先生”的精神,当地政府在邓屋村建立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基地以邓植仪、邓盛仪祖居为核心,集中展示两位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同时,基地还通过展览、讲座、研学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2020年,东莞展览馆推出“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通过215件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展览不仅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育本质和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入思考。

03

历史回响,启迪未来

“坪石先生”的故事,不仅是东莞的历史,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守教育阵地,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人才。

今天,当我们站在邓屋村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看着那些老照片和旧物件,仿佛能听到当年的琅琅书声。这声音穿越时空,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教育永远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在‘坪石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师道尊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