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引领未来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引领未来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南大电子学院”)作为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院依托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概况与科研平台
南大电子学院源于20世纪50年代国内首批创设的“无线电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领军学院之一。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9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135位教师,其中包括多位院士和国家高层次人才。学院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包括:
- 国家发改委半导体节能器件与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 国防科工局电磁波特征信息调控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 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电磁波先进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非并网风电与高载能工程实验室
这些平台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学院能够在多个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近期重要科研成果
南大电子学院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以下是一些代表性成果:
-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中红外可调谐激光器
2021年,学院研究团队在中红外激光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可调谐激光器,该激光器具有低阈值、高调谐范围和优异的光束质量,为中红外光谱分析和传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外尔半金属中发现新的光学效应
学院与物理学院合作,在外尔半金属研究中发现了新的光学效应。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拓扑材料基本性质的理解,还为开发新型光电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超高增益柔性晶体管与电路
学院研究团队在柔性电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报道了具有超高增益的柔性晶体管与电路。这种新型晶体管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和机械柔韧性,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 人工自旋冰与超导异质结构器件研究
学院在人工自旋冰与超导异质结构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磁性和超导性,实现了对自旋流的高效调控,为开发新型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克尔微腔光频梳研究
学院谢臻达教授课题组在克尔微腔光频梳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光频梳产生方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宽的调谐范围,为精密测量和光通信技术提供了新的工具。
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
南大电子学院不仅在科研方面成绩斐然,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院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学院与地平线、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开设暑期课程《AIoT入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最新技术的机会。此外,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工作站,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南大电子学院将继续坚持“学研联合、强化特色、推进交叉、抢占高点”的发展思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
学院将重点发展以下方向:
- 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
- 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 电磁波特征信息调控技术
- 柔性电子与可穿戴设备
-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
通过持续的创新和突破,学院将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南大电子学院凭借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科研平台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已成为国内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佼佼者。学院将继续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