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千岛湖生态保护:从人工湖到智能湖的创新实践
数字化赋能千岛湖生态保护:从人工湖到智能湖的创新实践
2020年11月17日,以“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为主题的千岛湖论坛在千岛湖阳光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学者及产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千岛湖的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论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是“数字湖泊”保护新理念的提出,这标志着千岛湖的生态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保护:千岛湖的创新实践
作为一个人工水库,千岛湖拥有1078个岛屿,湖岸线长达2500公里,湖区面积达573平方公里。面对如此庞大的水域面积和严格的保护要求,传统的保护手段显然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为此,千岛湖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手段,打造了国内首个湖泊全域护水智治体系——“秀水卫士”。
“秀水卫士”驾驶舱于2021年6月3日正式上线,实现了对千岛湖水质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测。通过整合水质水华预测预警平台、藻类实时监测系统等多个独立运行的监测系统,驾驶舱能够实时掌控千岛湖的水位、库容、流域来水水质等关键指标。同时,系统还具备未来3-7天水质和藻类水华预测预警功能,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会立即启动应急联动处置闭环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秀水卫士”还实现了多部门数据协同。当系统发出异常报警时,生态环境、住建、交通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会及时融合互通,通过智能分析锁定问题源头。系统会自动将处置任务通过浙政钉系统直达相关部门或乡镇,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生态保护:千岛湖的持续努力
尽管数字化保护手段为千岛湖的生态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但要真正实现“一湖清水”的目标,还需要全方位的保护措施。近年来,千岛湖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在制度建设方面,杭州市建立了特别生态功能区,出台了《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同时,还制定了《千岛湖环境质量管理规范》,确立了“出境断面始终Ⅰ类、生态环境全国一流、全市第一”的生态保护目标。
在生态修复方面,千岛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临湖地带开发强度。目前,沿湖已建成1210个人工湿地和各类生态缓冲带,形成了有效的陆域污染拦截带。
在污染治理方面,千岛湖实施了农业、林业、工业、生活四个污染防治方案,打造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先后取缔湖区砂场81处,整治网箱养殖2728亩,并实施全水域“保水渔业”和库湾“生态浮岛”措施。
成效显著:千岛湖的生态成绩单
通过持续的保护努力,千岛湖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目前,千岛湖的水质已从2009年的Ⅱ类提升至2022年的Ⅰ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2009年相比分别降低19.2%、67.4%、50%、5.3%。2022年千岛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28.9,达到贫营养状态。
此外,千岛湖的自然岸线率达到90%以上,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湖中鱼类已达107种,其中土著鱼类98种,展现出较高的鱼类多样性。
未来展望:数字化保护的持续深化
随着“2030数字千岛湖”计划的启动,千岛湖的数字化保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该计划旨在以十年为目标,向全世界发出邀请,为千岛湖量身定制一个阶段性的科研保护体系。可以预见,未来的千岛湖将在数字化保护的助力下,继续守护这一湖清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湖泊生态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千岛湖模式”。
千岛湖的生态保护之路,是一条不断创新、持续探索的道路。从人工湖到智能湖,从生态美到健康美,千岛湖正在用数字化手段开创生态保护的新篇章。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一湖清水,更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