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IMATE-DAPT研究: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新突破
ULTIMATE-DAPT研究: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新突破
202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陈绍良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ULTIMATE-DAPT研究。该研究首次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使用1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后转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背景与设计
目前,临床指南推荐对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无禁忌症的ACS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DAPT。然而,长期DAPT会增加出血风险,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出血,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ULTIMATE-DAPT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由来自中国、巴基斯坦、英国及意大利等4个国家的58个大型心脏中心参与。研究共纳入3505例患者,其中中国患者占80%以上。所有患者在PCI术后接受1个月的DAPT(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随后随机分为两组: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和继续DAPT组,治疗持续至12个月。
研究的主要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在主要终点方面,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与DAPT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6% vs 3.7%,HR 0.98,95%CI 0.69-1.39,P=0.89)。而在次要终点临床相关出血事件方面,替格瑞洛单药组显著优于DAPT组,出血风险降低55%(HR 0.45,95%CI 0.30-0.66,P<0.0001)。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它打破了传统12个月DAPT的“金标准”,证明了在特定条件下缩短DAPT疗程并转为单药治疗的可行性。其次,研究结果提示,这种新的治疗策略可以在不牺牲疗效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专家评价与临床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杨文艺教授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ULTIMATE-DAPT研究为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DAPT(12个月)相比,短期一个月DAPT后转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可获得相似或更有益的结局。
杨文艺教授还指出,该研究的另一大亮点是其对中国患者的代表性。研究中88.1%的患者来自中国,这意味着研究结果更符合中国患者的临床实践,对指导中国医生的临床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未来展望
ULTIMATE-DAPT研究的发表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启示。随着对替格瑞洛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此外,该研究的成功也体现了中国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陈绍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柳叶刀》上发表,还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上公布,这标志着中国心血管病学研究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总之,ULTIMATE-DAPT研究为我们展示了冠心病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冠心病的治疗将迎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