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宏团队研究突破:双下肢动脉硬化治疗迎来新进展
郑月宏团队研究突破:双下肢动脉硬化治疗迎来新进展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可主要导致下肢缺血、疼痛,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近期,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郑月宏教授团队在该病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药物治疗新突破:小剂量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
郑月宏教授团队参与的两项重要研究——COMPASS研究和VOYAGER PAD研究,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COMPASS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小剂量利伐沙班(2.5 mg,2次/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主要肢体不良事件风险达43%(P=0.01),血管相关截肢风险降低58%(P=0.01),周围血管手术操作干预率降低24%(P=0.03)。
VOYAGER PAD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研究显示,对于接受血管重建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小剂量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明显降低含肢体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在内的总体终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研究也提示,利伐沙班可能会增加额外出血风险,对高危患者需慎重使用并密切观察。
腔内治疗技术革新: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
在腔内治疗领域,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应用具有革命性意义。对于股腘动脉病变,紫杉醇涂层球囊能够明显提高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包括降低截肢率和血管再干预率。对于膝下动脉病变,DCB也已被证实能够明显提高远期血管通畅率。
尽管2018年一篇Meta分析曾引发对DCB安全性的担忧,但后续多项研究并未发现DCB与病死率的相关性,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DCB已成为“后支架时代”重要的治疗选择。
手术治疗仍是基石
在腔内治疗快速发展的同时,郑月宏教授强调,手术治疗仍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重建的基石。对于部分复杂病例,开放手术仍是最佳选择。研究显示,当前血管外科医师对开放手术的掌握能力可能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需要重视手术技能的传承。
在技术层面,踝下血管旁路与踝下腔内重建成为研究热点。对于下肢动脉旁路材料的选择,自体大隐静脉仍是首选。此外,“杂交手术”结合了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的优势,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未来展望
郑月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同时也应看到,规范化治疗仍面临挑战。据统计,我国患病人数可能高达4530万,而实际诊疗中完全符合指南建议的用药患者比例仅为47.4%。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规范化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将不断提高,患者的预后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