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组织: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新动向
国际海事组织: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新动向
压载水生物入侵: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挑战
每年,全球船舶转运的压载水量高达120亿吨,其中携带的浮游生物、微生物及有害藻类等水生生物多达数千种。这些生物在新的水域环境中可能迅速繁殖,威胁当地生态系统。据统计,每天约有超过7000个物种随压载水被转移至新的环境,对海洋生态、公众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IMO压载水管理公约:全球治理的重要里程碑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4年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简称《压载水公约》)。该公约旨在制定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国际统一要求,确保船舶压载水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将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传播的风险降至最低。
D-2排放标准:压载水管理的终极方案
根据压载水管理规则B部分对船舶满足D-2排放标准的时间要求,压载水D-2排放标准将于2024年9月8日起全面实施。D-2标准是《压载水公约》的终极方案,规定了船舶压载水中允许排放的生物体最大数量。具体标准如下:
- 每立方米水中含有不超过10个大于50微米的可存活有机物
- 每毫升水中含有不超过10个10至50微米之间的可存活有机物
- 有毒霍乱弧菌(O1和O139)每100毫升水样中不超过1个菌落形成单位
- 大肠杆菌每100毫升水样中不超过250个菌落形成单位
- 肠道球菌每100毫升水样中不超过100个菌落形成单位
经验积累期:确保公约有效实施的关键阶段
为确保公约的有效实施,IMO设立了经验积累期(EBP),分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公约审议三个阶段。目前,IMO已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进入压载水公约审议阶段。在2023年7月召开的IMO环保会第80届(MEPC 80)会议上,委员会批准了“压载水公约经验积累期下公约审议计划(CRP)”,并针对以下几个焦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提高压载水处理系统(BWMS)的性能和可靠性
- 提升港口国监督检查(PSC)取样和分析能力
- 建立BWMS不能满足特定航程的船舶合规机制
- 解决挑战水质港口下的船舶运行问题
- 加强船员培训
中国行动: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世界第三大航运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压载水管理工作。2018年10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压载水公约》,并于2019年1月22日起对我国正式生效。为加强国际航行船舶压舱水生物安全管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同时,中国海关总署自2021年起制定压舱水年度监测计划和技术方案,部署实施压载水监测工作。南京海关筹建的国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于2022年通过验收,并牵头成立进出境压载水检测实验室联盟,为防范外来生物入侵、保护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展望:数字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面对压载水管理带来的挑战,数字化管理将成为重要趋势。IMO已通过“在压载水公约下使用电子记录簿指南”,并批准了相关修正草案。此外,压载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将为公约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球已有30多家研发机构投身压载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其中13家已获得IMO初步批准。
压载水生物入侵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作为航运大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