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古宅与河南宾馆:郑州两处老建筑的命运交响
安氏古宅与河南宾馆:郑州两处老建筑的命运交响
在郑州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里,两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建筑正面临着不同的命运。一处是始建于清代的安氏古宅,另一处是见证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河南宾馆。它们的故事,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困境。
安氏古宅:从辉煌到凋敝
安氏古宅位于郑州航空港区雍州路南水北调大桥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距今已有121年历史。这座古宅不仅是庙后安村的重要文物遗存,更曾入选《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300项重要发现》。
古宅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门楼墀头上的麒麟、凤凰、花卉等砖雕栩栩如生,寓意吉祥如意。木雕垂花板上的祥云图案精美绝伦,展现了清代建筑的精湛工艺。据考证,这些精美的雕刻出自当地能工巧匠之手,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建筑特色。
然而,这座百年古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2013年,因航空港区“合村并城”工作,安氏古宅被纳入拆迁范围。虽然在媒体和公众的呼吁下,拆迁工作暂时搁置,但古宅的状况却日益恶化。2018年,当记者再次探访时,发现古宅已遭严重破坏:
- 六个墀头全部遭到破坏,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被盗
- 院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遍地,瓦缸、石槽等物品东倒西歪
- 屋内地面被开挖,最深达三四十厘米
- 老家具不翼而飞,木门和门框也被盗走
面对这番景象,房主安宝山的侄子安翠峰痛心疾首:“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家具没了,门楼上的砖雕、木雕都遭了黑手,屋里屋外也被到处乱挖,翻腾东西,这小偷们太疯狂了。”
河南宾馆:从国宾馆到城市更新
与安氏古宅的凋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宾馆的更新改造。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建筑,是郑州最早的国宾馆,曾接待过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宾馆整体布局严谨,主楼三层,东西两侧配楼,都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
河南宾馆见证了郑州乃至河南的发展历程。1954年国庆前夕开业时,它是郑州最高档的宾馆,大堂通铺水磨石地板,房间配有暖气,甲等房间还有独立卫生间。1979年更名为河南宾馆后,这里成为郑州的“钓鱼台”,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1985年为首届青运会进行改造,投资120万元,升级了设施设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宾馆逐渐显得陈旧过时,最终停止营业。但作为郑州的历史文化符号,它并未被遗忘。2011年,河南宾馆被列入郑州市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2024年9月,金水河“一河两岸”河南宾馆城市更新项目入库,为这座老建筑带来了新的生机。根据规划,河南宾馆主楼将保留并进行更新改造,背后将新建三栋高层建筑和一栋商业楼。项目位于金水路健康路附近,交通便利,配套完善,且划片优胜路小学和郑州七中,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历史建筑保护:困境与希望
安氏古宅和河南宾馆的命运,反映了当前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像安氏古宅这样的民间建筑,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往往因产权复杂、资金短缺等原因,保护工作难以推进。另一方面,像河南宾馆这样的公有建筑,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得以在保护中实现新生。
郑州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衔接,制定了《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和《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建立了历史文化建筑数据库,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在城市更新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力求在发展中传承城市文脉。
然而,历史建筑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产权复杂、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保护工作的推进。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另一方面,应创新保护模式,探索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让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城市的根与魂。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像安氏古宅这样的历史建筑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与河南宾馆一起,共同见证郑州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