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从意外发现到水下考古重大突破
南海Ⅰ号:从意外发现到水下考古重大突破
1984年,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寻宝人在南海发现了一艘沉船。这艘名为“哥德马尔森”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沉没于1752年,船上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哈彻的打捞行动震惊了世界:他不仅打捞出23.9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更令人震惊的是,为了抬高市场价格,他竟然毁掉了数十万件不具流通价值但极具历史价值的瓷器。
这一事件对中国文保工作者产生了巨大冲击。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德勤回忆说:“当国家文物局想阻止此次拍卖时,翻遍当时的海洋法公约,却找不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据。”最终,故宫博物院派遣的两位专家带着3万美元前往荷兰,却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获得,近24万件珍宝全部流失海外。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催化剂。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就此开端。同年8月,在一次偶然的打捞行动中,广州救捞局与英国商业打捞公司在寻找“莱茵堡”号沉船时,意外发现了一艘满载瓷器的中国古船,这便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南海Ⅰ号”。
“南海Ⅰ号”的发现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经过20年的努力,2007年,我国成功完成了对“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对古沉船进行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南海海底约20米深处。船上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瓷器、金器、银器、铜器、铁器、漆器、锡器、竹木器、玻璃器、朱砂、动植物残骸、果核等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南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23年7月,南越王博物院推出“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首次展出超过400件/套文物,其中三分之二为首次亮相。展览通过“南海I号”的困惑、“南海I号”的旅程、广州出发的密码三大部分,揭示了这艘沉船与广州的密切联系。
展览中展出的“淳熙十年”印文酱釉罐和墨书“郑尽金记直癸卯岁次”青白釉印花双系罐,为确定“南海Ⅰ号”的年代提供了关键线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地层出土的酱釉罐,以及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的考古发现,研究团队证实了“南海Ⅰ号”上的部分酱釉罐产自广东南海诸窑,从而揭示了这艘船曾到过广州,并最终从广州港离岸的重要信息。
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南海Ⅰ号”的贸易路线,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它展示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地位,也体现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的重大进展。
从1984年的“哥德马尔森”号事件,到2023年“南海Ⅰ号”研究成果的公布,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如今的主动探索,中国水下考古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南海Ⅰ号的发现与研究,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