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管护赋能生态保护新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管护赋能生态保护新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2.1%。为了有效保护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创新性地构建了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
目前,智慧巡护应用程序的护林员使用率接近100%。护林员每次巡护的时间和路线都会被手机里的巡护APP记录下来,途中拍摄的珍稀动植物照片也会通过巡护APP即时传送、储存至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巡护装备不断升级,让野外监测工作更加安全、高效。过去在野外,全靠开山刀、指南针和老式相机这“老三样”。如今不仅会带上卫星定位仪和红外相机,还会用无人机对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勘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构建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通过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探索构建“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监测体系。为了防止人员非法闯入核心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关键点位架设了卡口监控相机,铺设了振动光纤与传感器,通过多种技术交叉应用拉起“电子围栏”,形成了全天候不留盲区的监测防护网。
旗舰物种保护成效显著
海南长臂猿是仅分布在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指示物种。最新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从2019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时的4群30只增至7群42只。
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等情况,霸王岭分局通过补植高山榕、重阳木等,增加海南长臂猿食物来源。目前,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已达3万亩,完成栖息地修复4600亩。科研人员还在海南长臂猿C群活动范围内,安装了19套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获取影像监测数据。为了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红外相机等设备会被布置成仿生树的形状。当感应到海南长臂猿等野生动物的踪迹,会自动开始跟踪采集区域图像并将图像上传至后方平台。
生态搬迁助力社区发展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已搬迁出455户1931人,搬迁比例达99%。同时,还在持续推进小水电整治、退出工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7个片区的连接部分,栽种着桉树、橡胶树、加勒比松等120万亩人工林,用于发展松香等产业。然而,单一的人工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抵抗不住病虫害、火灾。“2022年起,我们开始采取人工林赎买的方式,计划用10年左右来解决这一问题,得到很多企业的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16.7万亩的赎买任务。”周亚东说。
以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为例,村民符文庄一家五口通过生态搬迁,置换到了50亩橡胶林,年收入达到4万元。搬迁后,村民不仅收入大幅增加,就医和子女上学也更加便利。同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通过选聘生态管护员,帮助1350名当地居民实现就地就业。
创新管理机制,凝聚保护合力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合原有20个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设立7个管理分局,形成了“管理局—管理分局”两级扁平化管理机制。从两个层面设立社区协调委员会,有效提高议事效率、减少会议次数,完善监督与反馈机制,社区参与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园、地”共抓保护、共谋发展的新工作格局。
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建立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解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和市县,合力解决国家公园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联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5年)》,明确共同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旗舰物种保护。海南省林业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州专员办建立国家公园沟通协作工作机制,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共建局院联席会议制度。局省联动、部门联动、局院联动,为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做好规划设计。
展望未来,共绘生态新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保护工作仍在持续深入推进。未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继续在体制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发展推进、科研支撑强化、科普宣教加强等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为全球热带雨林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海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