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方焕新颜:专家解读藿香正气水的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千年古方焕新颜:专家解读藿香正气水的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藿香正气水是中医文化的瑰宝,从唐代流传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充分证明了其临床价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副院长王国玮在新华网《健康大讲堂》特别节目中,这样评价这味传统中药。
千年古方的传承之路
藿香正气水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千金翼方》记载,藿香正气散最早由“药王”孙思邈创制,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该方剂由藿香、苍术、陈皮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
到了宋代,藿香正气散被收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为官方认可的“国家药典”方剂。此后,这一经典方剂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治疗暑湿感冒的首选药物。
进入现代,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藿香正气散被改良为更便于服用和吸收的剂型——藿香正气水。这一创新不仅保留了原方的治疗效果,还改善了口感,减少了服用难度,使其更易于被现代人接受。
现代医学的科学解读
尽管藿香正气水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功效是否真的如传统所言?现代医学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师杨桢引用2015年韩国食品研究所和美国杜克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指出藿香和薄荷中含有的5种TRPA1激动剂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TRPA1是最有名的寒通道,受到激动后可以产生寒冷感,从而达到解热祛暑的效果。此外,藿香正气水中含有的酒精作为TRPV1的激动剂,也能通过扩张皮肤血管促进散热。
然而,也有学者对藿香正气水的使用提出警示。有研究指出,由于其含有较高浓度的酒精(40%-50%),不适宜用于中暑患者,因为酒精会加重脱水症状。同时,其对普通感冒和病毒性胃肠炎的疗效也存在争议。
临床实践中的价值
尽管存在争议,但临床实践证明,藿香正气水在治疗某些疾病时确实有效。王国玮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乙肝合并暑湿感冒的患者,在服用普通感冒药一周无效后,改用藿香正气液,三天后症状明显减轻,一周后痊愈。
“中医并不是‘慢郎中’,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的不断融合发展,中医也可以用于急症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王国玮表示,藿香正气液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夏季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然而,他也强调,使用时需谨慎。“藿香正气类药物属于温热型的制剂,如果在炎热的夏季感冒了,但发热不明显,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舌苔白腻等症状,可服用藿香正气液。此外,孕妇在服用藿香正气药物时也要慎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
从古代经典方剂到现代改良剂型,从传统应用到科学验证,藿香正气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不仅是一种药物,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医学智慧和文化记忆。
正如王国玮所说:“《黄帝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当患者得了病的时候一定是处于正气虚的状态,即正邪的关系,如果正气充足就不会得病,所以正气也可以解释为抵御不正之气,只有抵御了不正之气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当今时代,藿香正气水已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的体现。未来,随着更多科学研究的开展和临床实践的积累,相信这一千年古方将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