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预防的新突破
最新研究: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预防的新突破
最新研究显示,通过循证护理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误吸发生率。在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监护室实施的最佳证据方案,将误吸发生率从21.43%降至6.6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也从28.57%降至6.67%。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循证护理:误吸预防的新策略
循证护理是一种基于最佳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的护理模式,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预后。在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预防领域,循证护理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检索和严格筛选,最终纳入23条证据,并制定了19条审查指标。这些证据来自多个权威数据库,包括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等。研究团队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了质量评价,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了证据提取。
具体预防措施
基于循证护理方法,研究团队总结了以下关键预防措施:
体位管理:保持患者头部抬高30-45度,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风险。
口腔护理:定期进行口腔清洁,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减少口腔细菌定植。
胃肠道管理:监测胃残余量,避免过度喂养;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促进胃排空。
气道管理:定期检查气管插管位置,保持气囊压力在20-30 cmH2O;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营养支持: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优先考虑经口进食;对于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推荐使用幽门后喂养。
不同进食方式的误吸风险
一项针对721例ICU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不同进食方式的患者误吸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
- 经口进食组显性误吸发生率为8.10%,微误吸发生率为76.95%
- 经胃管喂养组显性误吸发生率为15.26%,微误吸发生率为77.11%
- 经幽门后喂养组显性误吸发生率为11.26%,微误吸发生率为58.28%
研究还发现,经胃管喂养的患者首次误吸发生时间最早,且意识障碍、胃潴留、腹内高压、吞咽障碍、机械通气患者的比例最高。这提示临床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特征和进食方式,采取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结论与展望
循证护理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预防中的应用,不仅显著降低了误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还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预防管理知识问卷得分从78.04±1.58分提升至91.04±0.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79,P<0.001)。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环境和条件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在应用证据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相关证据也在持续更新,临床实践应保持动态调整和优化。
总之,循证护理方法为机械通气患者误吸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和知识更新,有望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