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乔志宏教授:识别青少年抑郁信号,及早干预是关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乔志宏教授:识别青少年抑郁信号,及早干预是关键

引用
澎湃
10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702434
2.
https://www.gxcdc.com/html/2023/jkzs_0710/14093.html
3.
https://www.hlj.gov.cn/hljapp/c116063/202410/c00_31774842.shtml
4.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teen-depression/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0991
5.
http://www.zichuan.gov.cn/gongkai/site_zcqwsjkj/channel_61ca763cb99b353468ed326d/doc_61ca7b2f4cc1d0ce8eed327c.html
6.
https://epaper.lnd.com.cn/lswbepaper/pad/con/202307/04/content_196919.html
7.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symptoms-causes/syc-20356007
8.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teen-depression/symptoms-causes/syc-20350985
9.
http://zwgk.hbsz.gov.cn/38763/202306/t20230605/349709.shtml
10.
http://www.carm.org.cn/kpgy/kpcxzpzb/art/2023/art_51dab73802d44da9a02601b3c5d6aad1.html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5%-20%,接近成年人水平,且有低龄化趋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的这番话,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抑郁症,这个曾经被认为只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疾病,如今正悄然年轻化。《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病例并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早期信号:识别是第一步

抑郁症并非一夜之间形成,它会通过一系列早期信号向我们发出预警。乔志宏教授指出,家长和老师需要特别留意以下症状:

  • 情绪变化:持续的情绪低落,易怒暴躁,对积极事件缺乏愉悦感。
  • 兴趣减退: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尤其是曾经热衷的爱好。
  • 生理症状:睡眠紊乱(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体重波动。
  • 认知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动力丧失。
  • 行为异常: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表达悲伤,而是通过愤怒、叛逆或行为问题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这种外在化的情绪表达往往容易被误解为“青春期叛逆”,从而延误治疗。

科学诊断:专业评估是关键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抑郁症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体检:排除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
  2. 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了解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
  3. 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球计数和甲状腺功能检测,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

综合治疗:药物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两种用于青少年抑郁症的药物——氟西汀(Prozac)和艾司西酞普兰(Lexapro)。但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擅自给孩子用药。

心理治疗同样重要。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证明对青少年抑郁症特别有效。这种疗法通过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解释生活事件,重建积极心态。

预防与干预: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1. 家庭层面: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避免过度压力。父母要以身作则,展示如何健康应对挫折和压力。

  2. 学校层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展心理筛查,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支持。

  3. 社会层面: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营造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鼓励青少年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科学态度:打破误解,及早应对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也不是靠意志力就能克服的。它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就像糖尿病或高血压一样。及早识别和治疗不仅能帮助青少年重返正常生活,还能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复发。

乔志宏教授强调:“抑郁症是人类大脑器官疾病。它可能由遗传、大脑生物构造、环境压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因此,当孩子出现抑郁症状时,家长不应责怪他们‘不够坚强’,而是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抑郁症虽然可怕,但它是可治疗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帮助这些正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青少年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