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的基础课与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讲述中医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精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发病、病因与病机),中医学认知、干预人体的基本方式与原理(养生与防治);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建立起基本的中医学思维方式,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课程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入学后学习中医的第一门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融合后世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一门课程,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以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为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和体质;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病因与病机;养生与防治原则。
基本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并逐渐培育“医者仁心”的价值观。
具体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夯实知识基础和培养中医思维。
课程内容
该课程主要内容是绪论、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与生命、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养生与治未病、治则治法,在教学内容中非常完美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大医精诚、和谐统一、整体最佳、生态环保等精髓,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上述爱国、爱事业、医德医风、民族自信心、做人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
先修知识
先修课程:中国医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大学语文等。
本文原文来自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