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各地习俗大不同
大年初一,各地习俗大不同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春节的开始。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却大有不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差异吧!
南北方的习俗大不同
吃饺子还是吃年糕?
北方人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
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守岁还是围炉?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北方人喜欢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而南方人则喜欢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
少数民族的特色习俗
壮族:舞狮挑新水
壮族人过年讲究热闹,鸡鸭鱼肉、糍粑舞狮是标配。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去河边挑新水。到了河边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红纸包好的钱币将作为“利市”往水里投放。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
苗族:芦笙跳坡节
苗族的过年准备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了,要“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初二至十四是苗族的跳坡时节,芦笙、快板声阵阵,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幸福的向往。
侗族:打同年、吃年茶
侗族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除夕的年夜饭意义重大,一年到头在外工作读书的孩子全数回归。侗族最有特色活动的就数“打同年”了。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村子时,村里的妇女就会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
朝鲜族:年糕与舞蹈
朝鲜族的年味离不开年糕和泡菜。过年时,当地会举办各种活动,人们穿上民族服饰跳民族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里郎》。
瑶族:野味与耕作戏
瑶族人年夜饭餐桌上摆满了老鼠、蝗虫、野猪、山鸡、青蛙、墨鱼、螃蟹、泥鳅等美味佳肴。瑶族人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是一份鱼,即使家里穷,做不出三、五道菜,但也要千方百计地做一道叫“鱼”的菜,意为连年有余。
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过年习俗可能有所不同,但辞旧迎新、期待未来美好生活的心情是一样的。春节,是中国人民最深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