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频发,如何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网络暴力频发,如何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你是个loser,没人会喜欢你!”
“长得丑还敢发照片,恶心!”
“考试作弊被抓,真是个骗子!”
这些尖锐、恶毒的话语,不是来自面对面的争吵,而是通过网络,24小时不间断地轰炸着青少年的心灵。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暴力已成为青少年面临的重大威胁,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传统欺凌。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9到12年级的学生中,有16%亲身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欺凌,相当于每6个孩子中就有1个。更令人震惊的是,59%的美国青少年曾在网上受到欺凌或骚扰,超过90%的青少年认为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网络暴力不仅限于言语攻击,还包括信息盗窃、非法共享、伪造和冒充等多种形式。其影响更是深远,可能导致受害者出现抑郁症、焦虑症,交不到朋友,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研究表明,网络欺凌受害者自杀或自残的可能性要高出一倍。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青少年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学校、家庭和社会又该如何共同筑起防护墙?
学生自我保护指南
避免参与网络争执:不要轻易在网络上与他人发生争执,尤其是当对方表现出攻击性时。记住,网络暴力的目的是激怒你,让你陷入他们的圈套。保持冷静,不回应是最好的选择。
及时寻求帮助:如果你遭遇网络暴力,不要独自承受。第一时间告诉你的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情感支持,并帮助你采取适当的行动。
保留证据:如果可能,保存所有网络暴力的证据,包括短信、邮件、社交媒体截图等。这些证据在必要时可以作为向学校或警方报案的依据。
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当网络暴力升级为威胁、诽谤或恶意损害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必要时报警处理。
暂时远离网络:如果网络暴力让你感到痛苦,不妨暂时远离网络环境,专注于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这不仅能帮助你恢复心理状态,也能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学校的责任与行动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网络暴力:
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将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识别和应对网络暴力,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建立校园欺凌防治机制: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制定明确的校纪校规,公布欺凌防治电话和邮箱,确保有专门人员负责处理相关举报。
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求助。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和做法。
利用科技手段:在校园隐蔽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考虑部署语言识别系统,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欺凌行为。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长的网络素养: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了解孩子上网的动机和内容,与孩子就网络使用、内容评估、使用时间等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
社会共治模式: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信、教育、电信、公共安全、民政、文旅、卫健等多个部门将协调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也将发挥行业引导功能,协助条例的落地落实。
企业社会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设备制造者和销售者,既要配合监管机构实施相关监督检查工作,还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产品或服务研发、销售的重点合规事项。
法律保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强调社会共治模式,要求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网络暴力是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它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数字时代能够自信、从容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