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
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
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
出自两汉刘秀的《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译文及注释
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都在这里集会。光武帝对耿弇说:“过去韩信击破历下而开创汉朝的基业,而今将军你攻克祝阿而由此发迹。这两个地方都是齐国的西部地界,因此你的功劳是足以和韩信相比的。然而韩信袭击的是已经降服的对手,而将军你却是独立战胜强劲的敌人,取得的功劳要比韩信困难得多。另外,田横曾经烹杀了郦生,等到田横归降时,高帝却下诏给卫尉,不允许郦生的部下向田横报仇。张步以前也杀了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顺,我也将下诏给大司徒,让他放下对张步的怨恨。这两件事的情况尤为相似。将军你在南阳时,就提出了这个重大策略,当时我总认为这种想法过于超前,难以实现,但有志者事竟成啊!”
赏析
这篇百余字的谈话精辟短小,特色鲜明。作者先表彰耿弇的功劳,以淮阴侯韩信作衬托;再用“有志者事竟成”激励之。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层,写光武帝对耿弇削平割据的战略构想并不以为然,但当战争开始后耿弇在战斗中节节胜利,使光武帝为之振奋。尤其是当耿弇拿下临淄以后,光武帝对耿弇的评价越来越高,认为他的功劳比韩信还要大,因为韩信袭击的是已经降服的对手,而耿弇则是独立战胜强劲的敌人。
第四句至第六句是文章的第二层,写光武帝以刘邦对待田横的态度来说明自己对待张步的态度,希望耿弇能够宽大为怀,争取张步的归顺。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张步比作田横,将自己比作刘邦,暗示自己也会像刘邦一样宽宏大量。
第七句至第八句是文章的第三层,写光武帝对耿弇的勉励。光武帝回忆起耿弇在南阳时提出的平定天下的战略构想,虽然当时他认为这种想法过于超前,难以实现,但最终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创作背景
公元29年冬,即位四年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新成立的政权,派遣建威将军耿弇率领大军讨伐割据青州的军阀张步。耿弇智勇双全、指挥有方。他先攻祝阿城,“自旦攻城,未中(午)拔之”;继而又“声东击西”,消灭敌人大批有生力量,先后攻占了巨里城,临淄城。在“飞矢中弇股”的情况下,他仍身先士卒,率领将士歼敌。
简析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是写光武帝刘秀表彰大将军耿弇的一段话。他先表彰耿弇的功劳,以淮阴侯韩信作衬托;再用“有志者事竟成”激励之。全文谈话精辟短小、特色鲜明;作者用事实说话,恰当地运用史实和现实相联系,评人论事,阐明观点;“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画龙点睛之妙,至今还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习惯用语。
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