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建筑的园林设计美学:融合与创新的艺术瑰宝
潮汕古建筑的园林设计美学:融合与创新的艺术瑰宝
潮汕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营造技艺闻名于世,不仅在居民建筑上独具匠心,在园林设计方面也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底蕴。这些古建筑融合了中原古建筑风格和北方建筑元素,形成了以宗祠为中心的村寨布局,以及精美的石雕、木雕、嵌瓷等装饰艺术。潮汕古建筑的园林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易经的影响,成为我国民族建筑中的瑰宝。
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融合
潮汕古建筑源于中原古建筑风格,吸收北方建筑风格,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地理风貌,形成自身独特风格,受儒家、易经的影响,烙印尤深。
潮汕古建筑的装饰范围颇广,涵盖门楼照壁、门扇窗户、墙头屋脊、梁柱构架,纵观整个空间,目之所及必有装饰亮点,装饰块面上下贯穿、左右连接、前后掩映,另人啧啧称奇。
潮汕古代建筑善将多种装饰手法糅合,其中最出彩的是木雕、石雕、嵌瓷和彩画四种。四类共同的装饰特点为潮州木雕艺术家张鉴轩的这一句——“匀匀、杂杂、通通”所精妙概括。“匀匀”是指虚实布置中的物体或形象主次要分明,“杂杂”是指画面内容丰富饱满,既有层次又有穿插,“通通”是指镂空透雕的手法,可以引申为通透性和空间感。六字凸显出潮汕古代建筑装饰独树一帜的工艺追求,更生动体现了潮汕的“精细”美学在建筑装饰层面的折射。
精美的装饰艺术
潮汕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极为精美,以木雕、石雕、嵌瓷和彩画最为出彩。这些装饰手法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金漆木雕:一般采用樟木为原料,以通雕、圆雕、浮雕、锯通等手法,经过凿、修等工艺精雕细刻而成,然后贴金,使作品金碧辉煌。多装饰于祠堂、寺庙及华贵建筑内部的梁柱或厅堂上,或作厅堂的屏风。后来也用于神柜神龛。
华美石雕:以花岗石为主要原料,用通雕、圆雕、浮雕等不同工艺手法精雕细缕。大型作品主要有立体雕刻石柱蟠龙、照壁麒麟、双狮守门等;浮雕主要镶嵌于墙壁上,有人物花卉、奇花异草等。
嵌瓷:是中国稀有的特种工艺。就是用各种色彩晶莹的陶瓷片作原料,集结成艺术整体,有花卉、人物、飞禽等,历来多装饰在祠堂、庙宇、华贵建筑物上。
彩画:作为潮汕嵌瓷艺术孪生兄弟的灰塑,既可作为嵌瓷的衬底,又可独立造型并进行彩绘,同是屋脊、垂带、檐下的装饰艺术。潮汕地区灰塑一般选用贝灰作为材料,贝灰是潮汕古代建筑重要的黏结材料,将贝壳经火煅烧后生成氧化钙,加水反映称贝灰,其强度和黏结力都很高。
独特的建筑布局
潮汕古建筑的布局讲究,以宗祠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村寨格局。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潮汕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
潮汕传统民居特色鲜明,传统布局由小至大可分为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
其中的下山虎式传统潮汕民居,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单户式小院,是潮汕地区最典型的民居布局。从广东出土的汉代陶屋上,可以找到跟潮汕下山虎式民居十分相似的布局结构。
而“四点金”式的潮汕传统民居则是最接近四合院的原型,也是潮汕地区多户型的中式民居。
“驷马拖车”式传统潮汕民居,则是潮汕地区聚族式大型民居。
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潮汕古建筑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潮汕建筑不断接受南下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与广府文化、闽客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风格。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建筑的俊逸、清纯。特别是民居建筑,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
潮汕古建筑作为潮汕文化的物质承载,是潮汕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所有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所涵盖的彩绘、泥塑、木雕、石雕、砖雕、壁画、油漆、嵌瓷,灰塑等多种传统工艺中,一部分工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营造技法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活化石。
“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汕古建筑不仅在建筑形制与规模上展现出非凡气度,还因潮汕人的生活智慧和对装饰工艺的极致追求,使潮汕古建筑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潮汕古建筑作为潮汕文化的物质承载,是潮汕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所有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许多老艺术家相继离世,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逐渐减弱,加之现代建筑的冲击,使得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因此,加强对潮汕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