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胡杨林:黑河调水下的生态奇迹
额济纳旗胡杨林:黑河调水下的生态奇迹
金秋十月,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迎来了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一棵棵枝繁叶茂、形态各异的胡杨树,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满树金黄。黑河水缓缓淌过,胡杨林在水中的倒影与岸边的黄沙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灿烂的金色画卷。
这片被誉为"活着的化石树"的胡杨林,不仅是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张的生态屏障,更是在黑河调水工程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生态恶化到生机盎然:黑河调水的生态奇迹
额济纳旗胡杨林的生态变迁,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黑河上游用水量增加,下游额济纳旗的水资源日益短缺,胡杨林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据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护林员魏存广回忆,当时"这里除了一些较大的胡杨树外,只有漫漫黄沙和稀疏的植被,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转机出现在1999年。为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国家启动了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工程。这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实施,为额济纳旗胡杨林的生态恢复带来了希望。据统计,自调水工程实施以来,下游额济纳段累计来水161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达到6亿立方米以上。
随着水量的增加,额济纳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绿洲面积新增近200平方公里,目前已达3528平方公里。胡杨林面积从39万亩增长至45万亩,曾经干涸的湖泊重现生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黑鹳、鹅喉羚等野生动物也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金色胡杨:生态恢复带来的旅游红利
生态的改善不仅让胡杨林重获新生,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额济纳旗都会迎来大批游客,他们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金色胡杨的绝美景色。
额济纳旗胡杨林景区从一道桥到八道桥,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二道桥的水中倒影、四道桥的《英雄》取景地、七道桥的年轻胡杨、八道桥的沙漠景观,每一处都让游客流连忘返。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景区还推出了30天内不限次数入园的优惠政策,并增设了50个打卡点,让游客充分感受胡杨林的魅力。
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额济纳旗共接待国内游客58.99万人次,同比增长3.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4.43%。胡杨林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巴彦陶来苏木昂格茨音陶来嘎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已有80户农牧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额济纳旗的生态智慧
额济纳旗胡杨林的生态奇迹,离不开当地人的共同努力。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哈斯乌拉介绍,为了鼓励农牧民参与保护工作,保护区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目前已有150多名农牧民成为公益林护林员。
同时,额济纳旗还注重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成立额济纳胡杨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研究,为胡杨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从生态恶化到生机盎然,额济纳旗胡杨林的变迁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是一片胡杨林的重生,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黑河调水工程的滋养下,这片金色胡杨林将继续守护着祖国的北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