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张凯团队筛选出8份耐旱甘薯种质资源
西南大学张凯团队筛选出8份耐旱甘薯种质资源
西南大学张凯团队在甘薯种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干旱胁迫试验和大田试验,成功筛选出8份耐旱型甘薯种质资源。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2025年第58卷2期上。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作物,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中国是世界上甘薯种植面积、产量最大的国家。据FAO统计,2022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为215.73万hm2 ,产量达 0.4683亿t,居世界首位。甘薯作为我国重要的作物之一,在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国家种植业调整,目前,甘薯生产正向丘陵、山地等“次优地”较多的西南地区转移,该地区大多土壤贫瘠,且夏季高温伏旱多发,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增加了甘薯生产遭遇干旱胁迫的风险,严重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筛选和培育耐旱品种是作物抗旱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选择种植耐旱型甘薯品种是发展西南地区甘薯生产的主要目标,而筛选和评价耐旱型甘薯种质资源是践行此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张凯团队以54份甘薯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干旱池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耐旱系数直接评价法和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耐旱性度量值(D值)法,对不同甘薯种质资源的耐旱性进行系统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干旱处理对不同甘薯种质资源的主茎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块根鲜重等指标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通过D值聚类分析,最终筛选出XN18111-1和20XN18-1两份耐旱种质资源,可作为耐旱品种育种材料或研究甘薯耐旱机制的理想资源材料。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西南地区甘薯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傅玉凡教授表示,该研究为进一步培育耐旱甘薯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提升我国甘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该研究获得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cstc2021jscx-gksbX0022)、重庆市作物种质北碚薯类资源库专项资金(ZWZZ2020005)、重庆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专项资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