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霸王岭:次生林恢复的最佳实践案例
海南霸王岭:次生林恢复的最佳实践案例
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恢复的生动实践
海南霸王岭,这座位于海南岛西部的热带雨林,不仅是海南长臂猿的最后栖息地,更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的缩影。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这片曾经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森林,正在逐步恢复其原始风貌。
科研揭示:次生林恢复的漫长之路
早在2011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就在霸王岭开展了深入的植被恢复动态研究。研究团队在霸王岭林区内建立了7个1公顷的样地,对不同恢复时间(12年、25年、55年)的次生林进行详细调查。
研究发现,刀耕火种弃耕地形成的次生林恢复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物种组成来看,次生林与老龄林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树木径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具体而言,25年和55年恢复群落的种面积、种个体和种多度曲线并无明显差异,表明物种累积速度较为缓慢。
群落结构的恢复相对更快,但仍未达到老龄林的复杂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萌生个体在早期恢复群落中占比高达39.9%,但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这一比例迅速降低。先锋种和喜光种在恢复初期占据主导地位,而耐阴种虽随演替逐渐增加,但在恢复中后期群落中的重要值仅为老龄林的27.7%。
保护新篇:从栖息地修复到物种回归
近年来,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立,霸王岭的生态保护工作迈入了新阶段。为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霸王岭分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保护措施:
- 补植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
- 在公路、河流等阻隔地带建立28处绳索廊道
- 种植高大乔木,帮助长臂猿在不同栖息地间自由移动
自2019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已扩大4000余亩,种群数量从4群30只增长至7群42只,种群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除了旗舰物种保护,国家公园还编制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明确了物种优先保护对象。据统计,2019年以来,国家公园内共发现新物种75种,其中真菌53种、植物18种、动物4种。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反映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
生态修复:人工林改造与社区参与
为提升森林质量,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力实施人工林改造。目前,已完成一期人工林处置22.89万亩,其中赎买16.7万亩、划转6.19万亩。计划在未来10年内,对国家公园范围内95.03万亩人工林进行系统性处置。
在生态搬迁方面,国家公园分两批对4个市县的核心保护区村庄实施整村搬迁。截至目前,455户1931人已签订搬迁协议并迁出,搬迁比例达99%。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与农垦农场国有土地等价置换模式,成功探索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互促的新路径。
展望未来:持续守护热带雨林生态明珠
海南霸王岭的次生林恢复实践,展现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修复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科学研究到保护实践,从栖息地修复到社区参与,霸王岭的保护工作为全球热带雨林恢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正如研究指出的那样,次生林的全面恢复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霸王岭的生态保护工作仍需不断深化。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优化保护策略,持续推动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生态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