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保定古城里的小西湖
古莲花池:保定古城里的小西湖
在河北省保定市的古城中心,有一座被誉为“城市蓬莱”的古典园林,它就是古莲花池。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园林,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的自然美景著称,更因其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被誉为保定的“小西湖”。
八百年沧桑,见证古城变迁
古莲花池的前身是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的雪香园,始建于公元1227年。园内原有四座园林,分别是西边的种香、北边的芳润、南边的雪香和东边的寿春。雪香园便是古莲花池的雏形。
明代以后,雪香园逐渐荒废。直到清代,古莲花池才重获新生。清代曾作为乾隆、嘉庆、光绪皇帝的行宫和慈禧太后的行宫御苑。园中假山叠嵫,奇花争艳,古木森荣,鹤舞鹿鸣。池中岛浮楼台,倩影清鉴;画舫容与,桥亭映带。环池庭院重重,珠玑充盈,飞光溢彩,玲珑幽雅,别有洞天。
十二景荟萃,南北园林精华
古莲花池占地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
园内主要景点有春午坡、濯锦亭、万卷楼等十二景。春午坡是当门秀嶂,为十二景之首,是座用太湖石叠砌的山。山上,石磴增幽,古柏耸翠;南侧,景名“春午坡”三字赫然映目,清代乾隆皇帝的三块御笔诗碑清晰可读。昔日离开闹市繁街,穿过两层院门,迎面假山叠嶂。山分南北两座,北山陡峭,南山坡缓朝阳,每当春晴日午时,这里芍药吐蕊,牡丹盛开,蒸彩如云,蜂蝶飞舞,诗意盎然。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处景观,借苏东坡诗中所咏“午景发浓艳,一笑当及时”,将其命名为“春午坡”。
万卷楼是园内的藏书楼,画栋雕梁,镂刻栏槛。从元代贾辅后起,历代皆于此藏书。此楼在南北中轴线上,楼前有五楹的厅堂。万卷楼之西为高芬阁,此阁飞阑粲峙,下俯清流,峻拔挺秀,可居高临池观荷赏景,“高芬远映”,因之得名。楼前黛柏苍翠,阁后古松参天,再西边列树种蕉,深藏小屋数间曰“蕉簃”,为文人书斋。
藻咏楼座落于南边大岛之西南,与万卷楼同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全园中心。北临高险的假山,南临芳渚,池水三面环绕。由复道回廊可直接来到藻咏楼的楼上,在此循栏四望,园中诸景依次浮现眼前。藻咏楼在中心轴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楼名“藻泳”,是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十分惹人注目。
园中建筑布局紧凑,假山、亭台、楼阁、桥榭错落有致,既有皇家园林的气派,又有私家园林的精致,完美融合了中国南北园林的风格与精髓。
文化传承,书院墨香
古莲花池不仅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的传承之地。园内的直隶图书馆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是清代直隶省最早的图书馆。莲池书院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是“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书院以大儒硕学为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乾隆皇帝曾三次“幸临”书院,并赐匾题诗勉励师生。莲池书院一时间名满天下,莲池书院以大儒硕学为师,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城市蓬莱,文化明珠
古莲花池不仅是保定的地理坐标,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它见证了保定从元代至今的沧桑巨变,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画佳作,更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座被誉为“小西湖”的古典园林,以其“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意境,成为了保定古城中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正如清代康熙年间的清苑知县时来敏所赞:“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