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化身"聚宝盆":盘点盐碱修复黑科技,以"盐"换钱
盐碱地化身"聚宝盆":盘点盐碱修复黑科技,以"盐"换钱
盐碱地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应用到盐碱地修复中,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创新的盐碱地改良技术。
什么是盐碱地?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的盐碱成分,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其形成需要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区域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水溶性盐分;二是水溶性盐分能自下向上地往土壤表层迁移,并在耕作层土壤中不断集聚。
山东滨州:从盐碱滩到"聚宝盆"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是一片"退海之地",过去曾有大片盐碱地荒置。近年来,滨海镇大力发展以"渔盐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通过技术研发和革新,形成了"初卤养殖、中卤提溴、高卤晒盐"的闭合循环海水利用模式。2021年1月至7月,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59%。
滨海镇拥有海岸线38.84公里,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使其成为适宜海洋生物生长和晒制海盐的地方。当地不仅发展出大规模的海盐产业,还依托渤海水产海洋牧场,发展盐田虾养殖和贝类养殖。
宁夏:粉煤灰改良盐碱地
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北方民族大学联合研发的"粉煤灰基土壤调理剂盐碱地改良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340亩试验田中,未改良的对比田亩产496斤,而使用了3吨粉煤灰基改良材料的稻田,亩产则高达1439斤。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年排放量近6亿吨。研究团队通过多个核心技术突破,成功研发了粉煤灰基盐碱地改良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并连续3年开展了近千亩的大田试验验证与应用示范研究。
松嫩平原:重度盐碱地快速脱盐种植水稻
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胡树文团队创建了快速脱盐生态修复重度盐碱地工程技术模式,破解了盐碱地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团队发明了兼具置换土壤钠离子功能与黏结土壤颗粒功能的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以及稻种包膜技术等,实现了"当年修复、当年种植、当年高产"的目标。
目前,累计超过7000公顷重度盐碱地得到修复利用,辐射面积超过7万公顷,年新增粮食产能3亿斤以上。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盐碱地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更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